艺术片定位与藏族题材电影商业化的意义

二、艺术片定位与藏族题材电影商业化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30年,电影的政治性成为最终追求。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对艺术的追求与向往有目共睹,其注重艺术创新的倾向远远大于对市场的欲望。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电影市场化进程加速,随后以冯小刚为代表的导演执导的取得了极高票房的贺岁片出现,我国电影商业化之路初现峥嵘。21世纪以来,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开启了中国式大片的征程,电影市场化与商业化效应更趋明显。也正是在21世纪初,藏语电影和藏族导演开始崛起。

但从电影的归类属性来看,万玛才旦的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具有明显的艺术电影性质。所谓艺术电影,一般是指侧重个人艺术的独创性呈现,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与探索性风格,进而给人以严肃拘谨的直观印象。艺术电影一般较少考虑商业性,是与商业电影的模式化情节和相对成熟的叙事套路相对立的电影类型。通俗地说,艺术电影一般需要观众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领悟到电影的主题与艺术风格,对观众的观影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正因为藏族题材电影的艺术电影性质,决定了其在21世纪商业化历程的艰难。从目前来看,无论是万玛才旦的电影《撞死一只羊》,还是松太加的《阿拉姜色》,以及旦正多杰的《暮静》和《轮回》,虽然在国际上频频获奖,但其电影票房均在百万元左右,这和动辄上亿元甚至十几亿元的商业大片相距甚远。事实上,这些电影的受众面比较窄,而且拍摄的视角效应与主题的共鸣效应,均难以和商业大片相提并论。

从艺术片视角来看,藏族题材电影在21世纪的票房困境,是有现实原因的。事实上,21世纪商业大片的挤压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逻辑,必然会导致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缩小。如顾长卫获得银熊奖的艺术片《孔雀》,曾引起电影界的轰动,但其票房没有超过1000万元。贾樟柯、张元等电影人,也在不断争取资金,为艺术片的创作投资争取空间,但其电影票房成绩不尽如人意。

但这并不是说,藏族题材电影走入电影院线就没有任何意义。

首先,藏族题材电影努力进入院线以获得社会认可的意图,对电影创作者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如电影《撞死了一只羊》上映时,导演万玛才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虽然我拍摄的是藏族题材的电影,但绝对不只是给藏族人看的,希望所有的观众都能理解它。……以前很多藏地电影,可能会强调风景化的东西,我在拍电影的时候会做相反的处理,把人的处境强化出来,所以它们不只是藏族人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是每个人的故事。”[15]这部电影虽然延续了万玛才旦对藏族社会发展的深邃思考,并具有寓言化风格和艺术电影特征,但其希望在影院获得认可,并在电影中呈现人类共同的命运的努力仍然值得我们赞赏。

其次,藏族题材电影进入院线的实践,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从商业化实践来看,21世纪的少数民族电影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电影院线,希望在票房大战中出现奇迹。这是因为少数民族电影等艺术电影,面临着资金匮乏、后续发展乏力等不利困境,也需要突出重围取得一定的商业成功。从这一视角来看,少数民族电影也必须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阅。21世纪以来,藏族题材电影频繁向影院发起冲击,既有《冈仁波齐》这样的票房成功之作,也有《塔洛》等走向网络新媒体之作,通过爱奇艺视频点击收费的方法走向市场,进而为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藏族题材电影的资金筹集、营销宣传、后期运作等,也给更多的藏族题材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借鉴的范本。

再次,藏族题材电影进入院线,均会引起影视界甚至新闻界的广泛关注,无形中扩大了藏族题材电影的影响力。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创作实践来看,藏族题材电影更加受到中西方世界的关注。21世纪以来,藏族导演崛起,大量优秀的藏族题材电影涌现,这成为我国电影的重要文化现象。在此背景下,藏族题材电影进入院线,受到影视界、新闻界乃至学界的高度关注,大量的新闻报道与相关讨论或评述,本身就是影响力的体现。如万玛才旦的电影,每次进入院线,都会引起广泛报道与讨论。《冈仁波齐》的成功,更是引起较多的研究,从其宣传营销到电影定位直至藏族题材电影的商业化历程,均有相关新闻报道和学术研究。

万玛才旦曾指出:“我觉得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起飞,艺术电影还是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现在观众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很多商业电影公司也愿意拿出一些资金做艺术电影,甚至不求回报,说明(艺术电影)的空间还是存在的。但目前更严峻的问题是创作者本身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所以,碰到商业题材时,大家的关注点就会发生变化,导致电影本身质量下降。”[16]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21世纪藏族题材电影的领军人物对电影艺术化与商业化的清醒认识。

最后,部分在藏地拍摄的藏族题材影片,本身也具有商业化影片的特征,对藏族题材电影拍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2017年上映的电影《七十七天》,是以探险作家杨柳松七十七天孤身穿越羌塘无人区的真实事迹为蓝本创作,再现了羌塘绝美的风景。该电影刻画的男女主人公的探险经历与人生感悟,特别是残疾人的探险心路历程,令人动容。这部电影的票房过亿,被称为2017年的电影票房黑马。有新闻报道引用导演的话:“《七十七天》作为首部华语极地电影可谓开国内此类电影之先河,很多评论说这是一部小众影片,但导演赵汉唐告诉记者这绝对不是一部小众影片,它是一部商业影片,因为它拥有商业大片+合家欢影片的所有特质。……特别是影片中狼的设定,它始终跟随男主左右,或激烈对峙,或穷追不舍,让一个人的孤独行走变得妙趣横生,同时在与众多生灵的接触中也不断地去思考生命本源的含义。”[17]由此可见,好的叙事主题与拍摄艺术也是对一部藏族题材电影有着较大影响因素的一方面,这对今后藏族题材电影创作及拍摄有着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