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精神是藏族题材电影创作的基础
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一旦形成,会对本民族的每个人产生影响,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和选择。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凝聚的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共同进步思想,是推动这个民族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凝聚的根基。
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其绚丽多彩的文化形式,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另外,我国56个民族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融合交流、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事实上,我国的每个民族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都具有中华民族的共性,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国内各个民族。另外,在宗教思想的交流与融汇中,佛家、道家等宗教文化与各民族本身的宗教也发生了很多交流,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则是在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其核心,其他如勤劳、勇敢、奋斗等民族精神也早已浸染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四种伟大精神,分别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与“伟大梦想精神”,更是在新时代中国逐渐崛起时的一种新概况,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针对性。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56个民族所共有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根基。
具体到藏族题材电影创作中,从1949年到1979年,国家叙事成为主流,藏族文化的呈现主要是服务国家叙事,并没有独自成章。如电影《农奴》中,以阶级矛盾为叙事主线,凸显的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紧张关系,直到共产党来到西藏,百万农奴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其中的国家主流文化与阶级矛盾叙事,正是这一时期藏族题材电影的主要特色。到了1980年到2000年,国家叙事与藏族文化呈现互相并重,藏族文化开始独自成章。如纪录片《万里藏北》拍摄于1988年,直接呈现了藏族北部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万里风光,颇为动人。另一部纪录片《西藏的诱惑》,聚焦三代僧侣的虔诚朝圣,以及四位艺术家在西藏的苦心探索,歌颂了一种信仰背后的人性境界。在电影故事片《红河谷》中,反侵略的国家叙事与藏族文化的精美呈现互相映衬,成为这一时期藏族题材电影的重要收获。
21世纪以来,藏族导演崛起,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导演所拍摄的藏族题材电影,其中国家符号开始隐形呈现,对藏族文化信仰的展示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也是我国藏族题材电影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万玛才旦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种意识可能会越来越强。但在越来越强的同时,处境也会越来越艰难。一方面是身份的觉醒,慢慢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现实的处境就在那儿。比如你知道母语很重要,你自己不学的话,别人更不可能学,很难传承下去;但另一方面,现实的压力就在那儿,要生存,不得不妥协。就像家长把孩子送到汉语学校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孩子将来考公务员,有一口饭吃。你学藏文,你的出路就很少,所以自然就选择了汉语。”[17]这段话揭示了万玛才旦对拯救藏族文化危机的紧迫感,也是其电影主要的文化特色。
藏族题材电影几十年的创作,见证了国家符号的张杨到藏族文化的凸显,这是社会思潮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但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族导演,藏族文化身份开始得到强化。这种强化,既有国内外评论家的不断确认,也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宣传有关。但这种身份的确认,在给藏族导演深入挖掘藏族文化的同时,却又局限了他们的视野,在藏族人民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挖掘上,呈现了止步不前的趋势。这对藏族题材电影的长远发展并不利,也使得这些电影更加小众化。由此可以看出,藏族题材电影在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