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一、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在2019年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他用‘四个共同’对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历史传承做出深刻阐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12]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对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国广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这一深刻阐述,有助于打破历史迷雾,摒弃狭隘的民族领土观,反击“疆独”“藏独”歪曲历史的领土理论,扫除了所谓的“长城以北非中国”“汉族王朝疆域说”“民族侵略说”等各种谬论。事实上,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融汇中,交流与共存是主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是主题。正是在各民族的共同开拓中,我们才有了广袤的国土,才真正缔造了各民族共同的家园。到了今天,祖国广阔的家园富饶美丽,为中华各民族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各民族奔向美好生活的前提。只有真正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各民族才能和睦相处,互通有无,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这个理论的提出,有助于驱除所谓的“汉族同化其他少数民族历史说”“华夏民族主干融合论”等不正确的历史观,进而树立真正的中华民族历史论。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及这种历史所形成的信念体系,是在包括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56个民族相互发展、互相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形成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一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这在抗日战争历史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再次,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化就是由我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文化创造的总和。无论是蒙古族的草原文化,还是藏族的宗教文化,以及其他民族创造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让中华文化灿烂绚丽。如果追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民族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如云南的元谋人以及古滇文明的发现,已经证明了其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对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这正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实质内涵。

最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伟大情怀,是支持中华民族前行的核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概括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创造、共同培育出的伟大精神。从现实实践来看,中华民族精神对凝聚国人人心、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等具有重要价值。其中,各民族所凝聚而成的勇敢、真诚、开拓进取等人文精神,最终共同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共同理论”,从中华民族的疆域形成、历史书写、文化创造、精神培育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这一现实概念的当代内涵,在理论上肯定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以及各民族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理解了“四个共同理论”,就会对中华民族的内涵有更深的了解,就会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一般是指各民族经济上互相依存,文化上互相信赖,情感上互相亲近,政治上互相认同,最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形成一个紧密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我国各民族具有共同历史基础、共同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命运共同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是维护祖国统一、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运共同体。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