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族题材纪录片的符号学解读

第四节 中国藏族题材纪录片的符号学解读

在纷繁复杂的视听艺术形式中,纪录片追求真实客观,已经成为见证时代嬗变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镜像。其中,以雪域圣地西藏为代表的藏族形象,不断地在我国纪录片中被多样呈现与重新建构,并以其丰厚的文化符号传播,构建了一个富有审美意蕴的藏族文化空间。“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们,在其生产生活和宗教实践过程中,创造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象征符号,……逐渐成为藏民族寄托宗教信仰、约束社会行为、表现审美情趣、体现民族气质的载体。”[9]

我国符号学研究集大成者赵毅衡先生认为,“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标记。符号学就是意义学,就是研究意义的表达、传播、接收和理解的学问”[10]。我国藏族题材纪录片的民族文化属性构建,正是通过符号化的隐喻表达与意义呈现,如国旗、布达拉宫、活佛、珠穆朗玛峰、酥油茶、茶马古道等众多含义丰富的影像符号,诉说了我国藏族近百年的风云变幻与现代化征程。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丰厚而又庞杂的藏族文化符号,在纪录片中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浸润其中的“国家”符号,日渐凸显的“民间”符号,含义丰富的“宗教”符号,贯穿始终的“景观”符号,都是理解我国藏族题材纪录片的钥匙。由此构建的文化形态场域与地理文化空间,使得我国藏族题材纪录片成为世界纪录片中独特的“这一个”,其丰富的审美意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