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中有关藏族题材电影的论述较为零散、不成体系

一、专著中有关藏族题材电影的论述较为零散、不成体系

国内部分涉及藏族题材电影的著作,大多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专著。如饶曙光先生在2011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胡谱忠先生在2013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孙立峰先生在2015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这三部著作都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的厚重之作,其专论部分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如胡谱忠先生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第七章,专论对藏语电影的研究,颇有参考价值。这三部著作虽然都对藏族题材电影有所涉及,但均较为零散,也没有涉及藏族题材电影的文化符号传播与影响力构建等问题。

在以上三部著作中,孙立峰先生在2015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体系庞大,用力甚勤。这部著作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300余部反映中国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艺术电影进行了梳理,主要交代并且立言我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生活的时代与时空背景,提出了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主调”“程式化语境”“南北气质的分野”“文化空间”“文学特性”等精彩阐述,并对蒙藏边塞与诗意画面以及《猎场札撒》《盗马贼》等藏族电影给予了精彩解析,是了解少数民族创作生态与文化意蕴的必读之作。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一部藏族题材电影介绍类著作,那就是王广飞与饶曙光在2016年合作出版的著作《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筑梦之旅(西藏卷)》。这部著作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献礼之作,选取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藏族题材电影,正文部分介绍影片导演等基本信息,叙述影片故事梗概,并重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角度对藏族题材电影进行赏析。其中,学术价值比较凸显的,是这部书的导言部分,从史的角度系统概述了藏族题材电影的整体面貌。另外,这部著作选取的电影赏析,均是藏族题材电影的代表作。如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藏族聚居区生活的影片《金银滩》,第一部藏族儿童电影《五彩路》,以及民族史诗与家园情怀的《红河谷》,关于生命与信仰的电影《可可西里》,生命的救赎与灵魂的“转山”——《太阳总在左边》等。

从符号学研究来看,多杰东智和洛桑卓玛两人2013年编著的《藏族符号与象征》一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最具代表性的藏族符号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虽然没有涉及藏族题材电影,但其对藏族文化符号的阐释,对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是英国艺术家罗伯特·比尔长期从事藏传佛教研究的成果。书中以200余幅附带文字说明的白描插图,全方位地展示、描述了藏传佛教的法器、礼器和神器等器物,读者可通过此书了解并认识藏传佛教中经常涉及的象征符号及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