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题材的微纪录片发展势头迅猛,积极推动了藏族题材影像的快速发展
所谓微纪录片,一开始常与微电影相混淆。现在一般是指那些制作周期短、个人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充分利用了新媒体技术,时长在3分钟到10分钟的记录影像,都是微纪录片。通过近10年的发展,微纪录片已经获得了广泛运用,并从官方组织到民间响应,已经成为我国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年,南京广播电视台创作的30集微纪录片《城殇》在电视频道与网络同步推出,迅速引起轰动,被央视等多家电视台转播,网络点击率数以亿计。“《城殇》运用南京电视台多年以来积累的历史资料,改变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宏大叙事的表达方式,创新性地采用每集三分半钟的微纪录片形式,用一个个故事,向现代观众,尤其是习惯于从新媒体和自媒体获取信息的年轻观众再现人类劫难。这种适应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播出的表达方式,开创了国内‘微纪录片’的先河,为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创作和运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5]
事实上,在2012年的首届“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比赛中,反映杂技学校孩子生活的短片《花朵》摘得“最佳微纪录片奖”。2013年,北京电视台就推出了365集、每集3分钟,总计时长1000多分钟的大型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
具体到藏族题材,我们可以发现在2012年,微纪录片《发现美丽新西藏》在各大视频平台播放。这部纪录片共分4集,每集时长11分钟左右,分别是《行游》《欢舞》《味觉》《灵感》,从旅游、歌舞、美食、手工艺四个方面入手,全方位介绍了充满活力、生机蓬勃的西藏,传递了一种温暖的情感力量,展示了21世纪西藏的新发展、新成就。
2018年央视推出的20集微纪录片《太阳照耀》较为重要。这部纪录片以每集5分钟左右的时长,讲述了20个有关西藏的故事,涉及藏族的小活佛、世界顶级的冰川学家、普通藏民的婚礼、法国的登山者、无人区的探索者,以及茫茫的无人区、羌塘的动物等,视野开阔,画面精美,呈现了西藏全新的形象。纪录片以“生命奔腾的意象”统摄整个主题,形象再现了西藏热土上普通人的奋斗、信仰、梦想与生命激情。该片总导演张鹿行介绍说,“我们期望做到的就是,平常眼光看待这片土地,平常眼光记录这里的故事。太阳照耀在日光城,也照耀在其他土地上。最终希望观众能感受到一个当下的西藏,带有生活气息的西藏,而不是‘古老的’‘神秘的’‘圣洁的’‘原生态的’带有标签化的香格里拉幻境”。[6]
2016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五洲传播中心制作的《西藏微纪录》(第一季)新媒体系列短片上线,引起一定关注。这部微纪录片共30集,每集4—6分钟,展现了多样的西藏风情。特别是唐卡村、农家乐、天主教堂等影像故事的记录与讲述,颇有新意。2019年,20集新媒体系列《西藏微纪录》(第二季)登陆人民视频、西藏在线、中国人权网、腾讯视频、抖音等多个媒体平台,外语版也陆续在海外上线,引起更大反响。“《西藏微纪录》(第二季)浓缩了20位当代西藏人的故事,他们中有年轻的藏族创业青年、中国第一位藏族空乘人员、援藏医疗队成员、久居西藏的尼泊尔商人、中国第一座暗夜公园的发起人、传统手工艺术的发扬者、西藏生物影像记录者、拉林铁路的建设者……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新西藏人是当代西藏真实、生动的形象代表,也让世界看到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更加开放发展的西藏。”[7]
除了以上这些官方色彩浓厚,制作精良的微纪录片以外,还有大量民间主导的藏族题材微纪录片。如2014年的微纪录片《夙愿》,呈现了58岁的藏族人贡保扎西,用自制的人力车拉着双目失明、双腿瘫痪的老母亲徒步行走2500千米到拉萨朝圣的故事。这一举动曾在网络上引起轰动。该片制作者在贡保扎西与母亲到达拉萨后,对其进行了采访,并以微纪录片形式揭示了贡保扎西朝圣背后的真实意图与坚忍毅力,传达了一种信仰的力量。再如徐靖茹的硕士毕业作品——微纪录片《藏地光影》,是学生的实践之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后来作者还以此写出了数万字的毕业论文《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藏地光影〉的创作研究》,对微纪录片的概念、传播以及自己制作微纪录片《藏地光影》给予了详细论述,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其他如《最后的香格里拉》等零星发布在抖音平台、腾讯视频平台上的藏族微纪录片,数量之多数不胜数。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手机网络视频平台的增多,藏族题材的短视频、微电影、微纪录片大量涌现,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他们与藏族题材电影、纪录片共同扩大了藏族影像的影响力,并以其低成本、广视角、快速度而凸显较大优势,使得藏族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也为中外观众呈现了一个当下的,亲切可信的西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