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年》:产生世界影响力的中英合拍纪录片

一、《西藏一年》:产生世界影响力的中英合拍纪录片

2008年3月,旅英华人书云导演的纪录片《西藏一年》在英国广播公司首播,立即被西方世界广泛关注。因为当时的西藏,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拉萨“3·14暴力事件”,因此围绕这部纪录片的评价,牵动了中西方敏感的神经。同年的“4月27日《观察家报》发表文章,对西方观众围绕《西藏一年》不同政治观点的交锋进行了综述。文章指出:“‘这部纪录片是站在人类学角度观察西藏,而非一部政治色彩的纪录片。’……《西藏一年》作为一部观察性纪录片,其宗旨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当下真实的西藏人鲜活的日常生活,并不打算把它做成西藏历史或政治的详尽分析。”[18]

2009年7月,这部纪录片的中文版登陆央视一套播出,同样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与观众的较多好评。几年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在采访书云后撰文指出:“作为一部中英合拍作品……《西藏一年》播放已经三年,在各国都引发了热烈反响,而且难得地获得了不同立场阵营的认可,可以说是西藏题材纪录片对外传播的一个经典案例。”同样在这篇采访录中,导演书云指出:“后来西藏社科院还举行过一个研讨会,这让我很感动,藏族能认可,说明真实是它很重要的一方面。”[19]

从内容上来看,纪录片《西藏一年》没有直接关注西藏的历史恩怨和政治状况,而是选择了8个江孜藏族人作为拍摄对象,他们的身份分别是法师、农民、僧人、基层干部、乡村医生、饭店老板、三轮车夫、包工头,基本覆盖了西藏社会基层的方方面面,呈现了藏族宗教生活和普通百姓为生活奔波的真实状况,成为中西方观众了解西藏、认识西藏的窗口。其中,白驹寺最小的僧人次平面对师父的训斥愤愤不平,冰雹喇嘛的失业是因为现代科技让其咒语失去了力量,江孜建藏饭店的老板建藏不惜血本疏通堵塞的下水道,三轮车夫拉巴因生活所迫把厕所一年攒的粪全部都掏出来……这些场景因为真实而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跟踪拍摄长达一年,采用观察性纪录片的拍摄方法,尽量做到客观详尽,没有带拍摄者任何主观态度,进而取得了中西方观众的高度认同。“书云说:‘我们没有要任何政府的一分钱;对于西藏这样一个敏感的题材,我所能做的,就是客观,再客观。’……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格勒博士表示:‘书云导演的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和她的《西藏一年》这本书,都是在没有预设立场的前提下,用在西藏亲历的经验和亲身的观察,记录了一些普通藏族农民一年四季中的真实故事。……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绝无猎奇心态,更无夸张和渲染,只是以客观与公正的学者眼光,平静而敬畏地远远审视。’”[20]

这样的内容选择与拍摄方法,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段锦川拍摄的《八廓南街16号》中就有所体现,同样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西藏的侧面。其他如季丹的《贡布的幸福生活》和《老人们》则是真实呈现了比较贫困的西藏人的生活。中外合拍的纪录片《西藏日记》也曾获美国“摄影家奖”和2004年奥罗拉金像奖。

但纪录片《西藏一年》却取得了远超其他同类纪录片的影响力,这和导演书云的特殊地位有很大关系。她“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专业,1988年考入牛津大学攻读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并师从著名藏学家迈克·阿里斯(Michael Aris)学习藏语。1995年,书云的首部纪录片作品《半边天》于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开幕的当天,在全球60多个国家播出,获得瑞典‘环球南北电视大奖’最佳纪录片奖。1997年参与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电视系列片《人民的世纪》(中文版被译为《百年叱咤风云录》),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大奖。此外,还曾制作《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秦始皇》《长城》《魅力中国》《中国学校》和《致死而逃》等纪录片。她用英文写作的《万里无云》和《长征》,也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为传播。”[21]

由此可以看出,长期定居英国的导演书云,本身就在纪录片事业上取得了傲人成就,在西方纪录片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这为纪录片《西藏一年》打开西方市场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书云又来自中国,对中国文化特别是藏族文化有较深的理解,能够不带任何偏见的观察西藏社会,把真实的西藏呈现给中西方观众,并得到中西方较为一致的高度评价。这部纪录片在西方播放时,恰巧遇到了震惊世界的拉萨“3·14暴力事件”,这对这部藏族题材纪录片的热播提供了聚焦度。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部藏族题材纪录片的影响力,至今仍然可以触摸到,是21世纪藏族题材纪录片的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