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藏族题材电影的共同体意识构建策略
进入21世纪,藏族导演的崛起成为引人瞩目的电影现象,其创作成就有目共睹。著名少数民族电影研究专家胡谱忠曾指出:“万玛才旦和松太加的电影都采取了去历史化的藏族文化叙事,刻意塑造了一种纯正的、宗教化的藏族文化形象。这一同质化的形象正是充分满足国际趣味的产物,……填补了原有中国主流影像上缺失的或被遮蔽的藏族生活形象及其文化形象,有其文化上的贡献,值得肯定。同时不能忽视其文化生产本身符合‘按需生产’的逻辑。万玛才旦、松太加的电影,实际上是在社会文化转型这一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他们的影片在藏族文化权威和现代国家权威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关系。沈卫荣在其著作《寻找香格里拉》中揭示出:‘西藏形象’正是一个被当代西方生产出来的神话,是国际政治工具。因此,又回到主流文化生产的角度——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藏族影像?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其实没有多少含糊的空间。”[14]
这段话揭示了藏族题材电影在21世纪发展的一个状态。首先是藏族导演的电影作品出现了一种去历史化的藏族文化叙事,刻意追求一种文明落差下的藏族文化形象,呈现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区隔的、所谓纯正的藏族形象。其次是这种文化生存,有迎合国际电影节的需求,进而呈现了“按需生产”的电影文化逻辑。再次是这些电影中表现的藏族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的关系存在着一种疏离,藏族形象的塑造有模式化倾向。当然,我们要强调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追求千篇一律或者模式化创作,还是要尊重艺术创造规律,尊重创作者的艺术体验,是多元化追求而不是单一化呈现,是个性化创作而不是理论呈现式创作。藏族导演近年来的创作,确实是丰富了我国电影的审美范畴,扩大了我国电影的思想视野。
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思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否已经完成建构?这个问题恐怕不言自明。事实上,“大汉族主义”“藏独”“疆独”以及民族不和谐思想仍然存在,民族团结仍然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藏族题材电影与新疆题材电影中,强调藏族文化和维吾尔文化特质的思想抬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对受到了一定削弱。也正因如此,新时代藏族题材电影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对藏族题材电影创作者来说,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电影创作者要对国际影展奖项逐渐去魅,切实站到更高的视野上理解藏族题材电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从近年来的电影实践来看,我国主流电影获得国际主流影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包括在国内电影市场上获得极高票房的艺术精品,如《我不是药神》《你好,李焕英》等,均在国际影展上难有突破。反而是少数民族电影或者边缘类电影多有斩获。这是因为少数民族电影的获奖,大致符合所谓的“东方主义逻辑”,是在西方权力体系下的筛选,不太符合我国观众的实际接受视野。从这一立场出发,我国藏族题材电影的创作者,不必要迎合西方主流影展的要求,而应该回应国内观众需求,贴近中华民族的时代呼唤,注重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创作的底蕴,创作出更多的艺术佳作。著名学者赵卫防曾指出:“以国际电影节获奖的方式难以称作真正的‘走出去’,像《英雄》《卧虎藏龙》这些影片进入国外市场的主流院线,才是真正地走出去。”[15]
二是创作者要正确处理政治意识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藏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在政治意识上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心追求中华民族一家亲,要用艺术力量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坚决反对图解政治,更要注重艺术创新,尊重创作者的个人体验。其中,藏族题材电影的创作者,要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走向“美美与共”的美学转变。从21世纪的藏族题材电影创作来看,如何表现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并从生活中发现民族融汇之美、民族嬗变之美、民族奋进之美,仍然值得我们深思。从根本上说,藏族题材电影的创作者,必须从美学高度上树立“美美与共”的美学理念,从生活中发现真正的美。
三是创作者要深入民族文化深处,重视少数民族生活的当下日常性。饶曙光先生指出:“在全球化、现代化与互联网的包围与冲击下,民族地区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外出打工、现代消费品、文化混杂、信仰危机等成为当下少数民族生活普遍经历与感知的社会现状。‘共同体叙事’内在地要求创作者重视少数民族的日常性、当下性。当下的日常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戏剧性与深刻的思想性,而各民族当下的现实生活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存在,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情感家园、价值观家园。”[16]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呈现藏族人民当下的日常性,从日常性中发现艺术价值,凝聚艺术魅力,实现电影与现实生活的对接,并把这种日常性放置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视野下,进而实现从共同体叙事到共同体美学的升华。
综上所述,我国的藏族题材电影,在1949—1966年参与了国家大一统的意识形态建构,并通过支援边疆、解放农奴、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等艺术叙事,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里,藏族题材电影通过多个导演不同风格的魅力创作,进一步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在表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更加多样化。21世纪以来,藏族导演开始崛起,对藏族文化的细腻呈现令人瞩目,并在国际影展上频频获奖。但其小众化的受众群体和对藏族文化的刻意渲染,反而逐渐疏离了共同体的美学建构。在新时代的新环境下,国内潜在的民族张力时隐时现,针对中国崛起的国际斗争也日趋尖锐。在这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藏族题材电影更应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贴近国内百姓的艺术需求,关注当下藏族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电影艺术呈现真实的藏族形象,增强藏族人民的情感归属与家国认同。这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