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题材电影的意识形态呈现与文化自觉研究

三、藏族题材电影的意识形态呈现与文化自觉研究

研究藏族题材电影的意识形态斗争性与导向性,关键是要遵循现实真实。真实的西藏,数据是最好的镜子:“1951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9亿元,2020年这一数字突破1900亿元。2020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居全国第一。西藏地区人均寿命也由1951年的35.5岁增加到2019年的71.1岁。与此同时,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护与发展。藏语言文字是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获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行证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目前,西藏有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场所1700多处,僧尼约4.6万人。正如好莱坞纪录片《真实的西藏》导演内贝指出,如今在西藏,不仅经济、民生、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获得显著提升,文化和宗教活动也得到保护和尊重。”[11]

西藏经济与文化的巨大进步,给予了西藏社会巨大的信心,这是我国藏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呈现的现实基础,也是我们弘扬文化自觉的前提。文化自觉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这个提法的出笼,其实是讲述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如何从文化视角应对变革。总体上来看,文化自觉的内蕴主要有三个:一是我国文化的“根”在哪里?如何寻找以及如何继承。二是对“真”的认识、批判与发展上,如何真正找到我国文化的真谛。三是在我国未来发展的趋势与规律的研究上,如何能为我国未来发展指引前进的方向。这种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最终要落脚到四个自信。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正是我们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指导方针。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是藏族题材电影实现文化自觉的总方向。

首先是道路自信,就是要求藏族题材电影旗帜鲜明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真实反映藏族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包括普通藏族人在经济上、思想上的巨大飞跃。这在已有的藏族题材电影中得到了一系列生动表现。其次是理论自信,就是要求藏族题材电影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藏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真实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藏族聚居区生活,自觉抵制境外不良思想冲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次是制度自信,就是要求藏族题材电影弘扬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切实呈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局面,自觉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真正打赢藏族题材电影的意识形态舆论战。

针对最重要的文化自信,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藏族历史中汲取文化自信,切实尊重藏族历史,防止篡改和歪曲历史。藏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我们要坚决反对“藏独”所虚构的历史,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一方面,藏族题材电影肩负重要责任。二是从藏汉现代文明交流中汲取文化自信。藏汉文明各有优势,两者的交往、交流是主流。双方的互相补充与完善、借鉴与拓展,构成了藏汉文化沟通的文化景观。其中,当代的藏汉现代文明互融为一体,对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理想信念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极大地推动了藏族文化的现代化。万玛才旦的电影,正是在这一视角产生了较强的艺术魅力。三是从藏族当代的巨大发展中汲取前进力量,树立文化自信。正如前文所述,21世纪的西藏人民在改革开放与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正是我们高扬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从一般规律来看,现实基础是构建意识形态的基础,但话语权和话语创造体系也非常重要。目前来看,藏族题材电影的话语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何加强创作理论创新,进而指导创作实践,实现藏族题材电影创作的飞跃,进而掌握意识形态建构的话语权与舆论主导权,这应该是当前藏族题材电影创作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藏族题材电影担负着重要的意识形态使命,是站在中西方舆论战的前沿、弘扬中华民族力量、展现中国人民前进步伐,体现藏族人民家国情怀的重要艺术表现。其中,藏族题材电影中的意识形态斗争性,就是要驳斥西方炮制的种种谣言,捍卫真相,反击达赖集团追求“藏独”的阴谋,以故事片、纪录片、微电影、短视频等多种艺术形式,在感染人心的基础上呈现藏族人民的幸福与担当。藏族题材电影中的意识形态导向,就是要守住红色阵地,争夺反映藏族聚居区巨大发展真相的话语权。只有实现了导向正确,才能真正体现文化自信,并以文化自信的艺术力量,促进更多人投入中华民族崛起的伟大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