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天梯》:电影大片制作的商业化尝试

二、《喜马拉雅天梯》:电影大片制作的商业化尝试

2015年10月16日,近90分钟的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在国内院线上映,顿时引起媒体与纪录片领域的广泛关注。人民网刊文披露剧组的投资额:“剧组实现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将摄影脚架带上珠峰峰顶;第一次在珠峰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度进行特殊摄影;第一次将飞行器带上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完成航拍摄影。……片子的早期投资,基本是由萧寒自己的公司承担的。从最初300万元的预算,到不断地加码至1300万元,几乎达到了国内纪录片投资的‘天花板’。萧寒说,虽然片子从立项时就得到了各方支持,不少大品牌纷纷投钱投物,国际预售、素材版权和电视播放的收益也基本谈妥,但上映前仍然没有收回全部成本。”[22]

这部电影纪录片在院线坚持了两周,票房收入1100多万元。于是有评论指出:“‘市场’的脸色对它不曾和悦过——仅仅0.47%的排片。这部‘玩儿命’拍的电影历时四年,片方把摄影机扛上了8848米高峰,才发现,最缺氧的地方原来是电影院。……这是一部独立纪录片在制作上的任性,并为此不得不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付出代价。”[23]但从纪录片的市场化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的票房成绩虽然不能和动辄上亿的故事片相提并论,但在纪录片领域来看,其票房成绩已经令外界惊讶了。随后这部纪录片又进行了一系列操作,特别是推出5集同名纪录片并登陆广东卫视黄金时段,进而持续扩大了这部纪录片的影响力。导演萧寒曾对此表态说:“我们所做的努力有了更多回报。纪录电影能有这样的票房,卫视能够拿出周末黄金时段来播纪录片,我觉得都是特别好的机缘。”[24]

作为第一部记录珠峰攀登全过程的电影,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运用跟踪拍摄和实录的方式,聚焦一群西藏登山学校的藏族年轻人,展现从他们接受培训,到成为高山向导,再到全程登上喜马拉雅山顶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并不仅仅是在表现绝美的风光,也不是在“征服”这一字眼上构建情节,而是把大量精力花费在登山学校的藏族年轻人身上,呈现他们的梦想与成长,以及在这一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因此可以说,电影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重点展示了一群藏族少年的心灵成长过程,并与攀登珠穆朗玛峰这一壮举紧密结合,进而在极限环境中塑造了真实的英雄群像。

但从这部商业纪录大片的实际效果来看,电影最大的遗憾,其实就是没有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观众在观看这部纪录片时,会留下颇多的遗憾:如登山少年为什么会选择这一残酷的职业?是为了信仰还是为了生活?正是这些关键信息的缺少,使得藏族少年的梦想变得模糊不清。当寺庙的喇嘛说“登喜马拉雅成为一种时尚,我有什么办法”时,影片的内涵突然丰厚了起来,随之是喇嘛为每一个登山者祈福,令人动容。但当登上峰顶时,导演刻意回避了煽情,而是直白地实录:“赶紧拍照,赶紧下撤。”顿时令整个登山运动的神圣性大大减弱。

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正是用冷静的镜头真实呈现了登顶珠峰这一壮举。这里既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诗意化的着墨,更没有小说化的人物形象塑造,而是用心记录,用镜头呈现,从而体现了纪录片这个文艺类型的精髓。虽然,这并不符合商业化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