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与网络影视媒体的兴起
1994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和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另一件大事在这一年也悄然发生,那就是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随后的几年,四大门户网站网易、搜狐、腾讯、新浪逐步建立,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开始起步,我国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包括人们的娱乐方式。到了2008年,我国网民数量首次超过美国。2015年,“互联网+”的概念深入人心。2020年,我国网民数量突破10亿,成为世界互联网领域中规模最大的国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影视媒体日益崛起,在网络上看影视剧成为一种新潮。以互联网影视视频企业爱奇艺为例,该企业成立于2010年,逐步打造了涵盖电影、电视剧、综艺、动漫在内的10余种类型的我国最大正版视频内容库,并通过“爱奇艺出品”战略的持续推动,成就了一大批在网络影院无法上映的精品力作,进而还成为最大的付费收看视频的网络平台。如电影《陈翔六点半之铁头无敌》投放爱奇艺,引发了付费收看狂潮,通过平台分账模式,爱奇艺与电影制作方都收获了巨额利润。与爱奇艺类似的是优酷视频、腾讯视频以及最近崛起的芒果TV等视频媒体,网络视频平台的大量上线极大地改变了影像平台的发展格局,进而与影院院线可以分庭抗礼。
2016年后,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也拓展了影片的宣传及播放渠道,这在前文已经论述,此处不再赘述。2020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2020年10月13日,《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发布。报告显示,网络视听用户规模突破9亿,这些用户里,看短视频的占比15.2%;网上看影视剧、综艺的占比7.9%。短视频成为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网络应用,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18亿,近90%网民使用短视频。
正是在这样的网络视频行业发展的大潮中,我国少数民族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事实上,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市场化征程并不顺利,这与其受众面狭小、投资受限和故事讲述受到政策影响过深等有很大关系。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把少数民族电影拍成纯粹的娱乐商业片并不现实。这一方面是我国主流社会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期望和设定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更与国际环境的频繁关注或者是歪曲事实有关。另一方面,电影从业者也很难把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作为市场化产品来操作,特别是藏族题材电影,更难有可能。在此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电影进入电影院线就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在21世纪,随着网络视频行业的繁荣,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仍然通过网络得到了发展与繁荣,避免了难以与观众见面的尴尬。这对其影响力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从藏族题材电影的实践来看,全媒体网络的蓬勃发展,有利于破解其传播困境。藏族题材电影票房最高的应是《冈仁波齐》,票房达到了1亿元,但这与动辄破10亿票房的国产电影大片相距甚远。藏族导演的领军人物万玛才旦,其电影票房大多是百万元级别。但通过网络影视媒体的传播,却使得万玛才旦的电影传之于四方,大大方便了喜欢藏族题材电影的观众。另外,抖音短视频等众多的网络平台,都有对万玛才旦电影的精彩片段剪辑与推送,确实提升了藏族题材电影的影响力。
网络影视媒体的快速发展,为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社会环境。从传播学视角来看,藏族题材电影具有奇观化与异域化特征,极容易引起社会大众的注意,特别是当西藏社会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时。这样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有利于已经获得国际奖项的藏族题材电影在网络上引起较高的点击率,尽可能大地覆盖更多的受众。另一方面,人们通过藏族题材电影,特别是藏族题材纪录片,更容易激发去西藏的兴趣,并为此关注更多的藏族影像,了解藏族的风俗人情。这种良性循环,有利于藏族题材电影事业凝聚人才与资金,有利于藏族人民走向世界,接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