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族题材电影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重要方面,藏族题材电影更需要承担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这在“藏独”意识仍然没有彻底根绝的今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梳理我国藏族题材电影70余年的发展,我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十七年期间,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央政府,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奠定了我国的民族政策基础,这在藏族题材电影中有着明显体现。如在藏族题材电影《柯山红日》《金沙江畔》中,当年的红军经过藏族聚居区,其主要口号就是民族平等,藏汉一家亲,并以此团结了广大藏族聚居区群众。虽然其中有打倒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理论,但其显示的民族平等以及破除大汉族思想的艺术呈现,仍然具有明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他如《暴风雨中的雄鹰》《草原风暴》《农奴》等电影中,大多以阶级斗争模式建构藏汉一家亲的思想,最终使得国家意识与中华民族意识自然渗透在藏族题材电影之中。
其次是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经过对“文化大革命”的拨乱反正与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藏族地区的面貌日新月异,藏族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随着解放思想和经济水平的提升,这一时期的藏族题材电影,视野开阔、思想厚重。如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电影《红河谷》,突出体现了在危急关头,藏族人民奋起反抗英国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导演冯小宁曾指出:“《红河谷》中描写的历史事件,很多年前我就从史料上获得。……我在尊重史实、强调艺术感受的前提下,能够按照历史真实、人物性格的逻辑,又本质地反映民族和睦、国土神圣、同仇敌忾、民族尊严这些重大主题。”[13]这部电影当年获得了巨大反响,切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意识。
其他如1984年的电影《车轮四重奏》,将两个解放军战士与一个藏族姑娘、藏族猎人的患难与共呈现给观众,歌颂了汉藏一家亲的友情与爱情。1986年的电影《女活佛》,则体现了女活佛与分裂分子做斗争,最终维护了祖国统一大业的爱国精神。1991年的电影《世界屋脊的太阳》,描写政府在西藏建设电站的艰辛过程,重点展现地热工程师方京生排除万难建设电站,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部电影成为中央支持西藏发展的真实缩影。1995年的电影《孔繁森》和1996的电影《杰桑·索南达杰》,都是对先进人物的赞颂,其高尚精神颇有感染力,也是西藏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1998年的电影《遥望查理拉》,描写青年女医生安云在婚后的第九年决定进藏找丈夫离婚,最终却又理解和原谅了久不归家的军人丈夫,讴歌了驻藏部队军人高尚的革命情操。这些电影都贯穿了民族团结的主题,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再次是21世纪20年来,藏族导演崛起是最引人瞩目的电影现象,这一现象本身就反映了藏族文化教育地位的提升。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族导演,更多地关注藏族文化在现代文化冲击下的嬗变,呈现普通藏族人的喜怒哀乐,向世人传达了一个真实的藏族发展。如万玛才旦的电影《静静的嘛呢石》中,小喇嘛最喜爱的是《西游记》与藏戏《智美更登》,还喜欢通过电视看国内世俗节目。小喇嘛的精神世界,恰恰是在中华文化观照下对藏族文化的一次深入体味,视角敏锐、立意深刻。
这一时期的其他藏族题材电影,大多以藏汉之间的交流为主线,体现了较为鲜明的共同体意识。如2001年的《我的格桑梅朵》,以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进藏筑路为故事背景,呈现了先遣团团长欧战军与女兵白雪梅之间的曲折爱情故事。2004年的电影《可可西里》,直接推动了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成立,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2005年的电影《戴佛珠的藏娃》,以广东省惠州市第八中学藏族班师生生活为背景,呈现了跨越民族文化差异,最终呈现汉藏一家亲的生动画面,是一部十分难得的藏族题材儿童电影,也是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事实的记录。2006年的电影《冈拉梅朵》,以跨越60年时空的爱情追寻为线索,传递了一种真挚、纯洁的情感力量。2010年的电影《拉卜楞人家》,取材于藏族著名作家道吉尖赞的小说《金顶的象牙塔》,其在汉藏年轻男女的情感纠葛中展现了藏族聚居区小镇的独特气质与风韵。2011年的电影《觉里曼姆》,讲述了一个加拿大女孩为完成爷爷的遗愿,走进了神秘的尔苏藏族聚集区,进而见证了红军强渡大渡河时留下的一段传奇故事。2018年的电影《格桑花开的时候》,以演员江一燕作为原型讲述了一个支教故事,呈现了留守儿童与支教老师彼此走近的温馨故事,也体现了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我国藏族题材电影中的共同体意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中央政府大力支持藏族发展,派出了大量的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和教师,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形象。二是包括藏汉人民在内的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三是通过凸显藏族文化的独特性,并在中华文化的观照下传递中国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