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卓玛》:个人情感与历史风云的复杂呈现

四、《益西卓玛》:个人情感与历史风云的复杂呈现

2000年,著名导演谢飞的电影《益西卓玛》上映,获得较多好评。随后,该影片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特别奖、最佳剧本特别奖、最佳音乐奖等多项大奖。这部电影讲述了近半个世纪中藏族姑娘益西卓玛与三个男人的爱恨恩怨,并与历史风云交融呈现,富有人性的厚重感。这三段爱恨交加的情感故事,分别是益西卓玛与康巴赶骡人加措的夫妻情,与庄园少爷贡萨的私情,以及与还俗桑秋的精神恋情。加措不畏强权,抢走益西卓玛成婚,但他居无定所、放浪不羁的现状,却又被一直觊觎益西卓玛的庄园大少爷贡萨乘虚而入。贡萨随达赖叛逃后,益西卓玛最无助的时刻,她小时候的玩伴——喇嘛桑秋陪她走过了一段令她难忘的历程。桑秋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还俗,但仍奉献于佛教事业,两人因此也只能成为精神恋人。

导演谢飞曾经指出:“影片表面是表现藏族,是一个普通妇女和三个男人半个世纪的爱恨恩怨,实际上是表现人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写爱的追求、爱的珍贵。……我是想通过一个虚构的个人形象来表现大时代的变化。西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我想比较真实地把它的今天和这半个世纪的情况表现出来,使得世界能接受、后人能接受。美国人拍了《西藏七年》和《达赖传》,其中关于解放后的情况完全是污蔑和丑化,可是在世界上放映得很广泛。我们如果没有东西拿出去,他们会永远认为西藏就是那样悲惨的状况。”[12]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在构思这部电影时,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电影《益西卓玛》把这段爱恨情仇更多地放在宏阔的青藏高原与风云变幻的历史变迁中,进而使得整部电影给人以情感和信仰的震撼。其中出现的达赖叛逃、“文化大革命”对藏传佛教的冲击、改革开放后桑秋成为政协委员等,把个人情感与时代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显示了导演的匠心独运。二是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一个出发点,是与西方的《西藏七年》《达赖传》等电影相抗衡,希望向世界传达一个真实的西藏。三是导演构思这部电影的主题,主要还是呈现人性的复杂性,进而使其意识形态传递巧妙地隐藏在艺术的包裹之下。

从这部电影塑造的三个男人的形象来说,各自承载着某种文化象征意义。康巴赶骡人加措,是一种野性魅力的文化体现,充满了男人的阳刚之气;庄园大少爷贡萨却是贵族气息浓厚,强权和温文尔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桑秋则是宗教信仰的化身,坚忍虔诚,超越世俗。这三种文化类型的巧妙融合,真实地反映了西藏地区的宗教与信仰、贵族与草莽的文化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益西卓玛》比起西方炮制的藏族题材电影《西藏七年》要高明得多、真实得多。

2019年,这部电影在首届沙姆沙伊赫亚洲国际电影节上重新上映,引发了更多的关注。《人民日报》刊发文章评论说:“影片将镜头对准西藏少数民族地区,以诗情画意的故事、壮美辽阔的景色和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化为背景,用插叙与倒叙相结合的方式描绘了女主角益西卓玛罗曼蒂克的青春时光。影片根据扎西达娃原著小说改编,通过益西卓玛的经历展现西藏社会和民众生活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中的变迁。在讲述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雪域高原的美景和人们对信仰与生命的思考。……一部近20年前的中国电影为何能在海外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这首先源于影片展现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时代虽更迭变迁,但影片中祖孙三代面临的生老病死、婚恋等人生问题却依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13]

扮演老年益西卓玛的演员丹增卓嘎,在2000年击败巩俐、章子怡等人获得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特别奖。她1947年生于西藏,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曾在话剧《勋努达美》《文成公主》《冈底斯英雄》《飞雪迎春》中扮演女主角,参加《丫丫》《小罗布》《旺堆的哀乐梦》《益西卓玛》等影视剧的拍摄,是藏族著名的影视演员,为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