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巡礼》等纪录片,成为中央政府有效管辖西藏的历史见证
1933年底,西藏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这成为西藏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根据从清朝就形成的历史定例,凡是达赖喇嘛去世,作为地方政府的西藏必须要向中央呈报。西藏地方呈报中央后,引起蒋介石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系列商议后,当时的中央政府委派时任参谋本部次长兼边务组主任的黄慕松为“致祭护国弘化普慈圆觉大师达赖喇嘛专使”入藏祭奠。与此同时,当时的月明影片公司也派人跟随黄慕松进入西藏。1934年4月26日,专使黄慕松与行署总参议刘朴忱、参议陈敬修、林东海等人及无线电台、摄影两组人员离开南京,取道川康地区前往西藏,终于在8月28日抵达拉萨。黄慕松在西藏进行了广泛活动,大量接触了西藏上层人士,凸显了中央权威。1934年11月28日,中央政府致祭专使黄慕松一行离开拉萨,取印度返回南京。[1]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月明影片公司拍摄了《神秘的西藏》《黄专使奉令入藏致祭达赖喇嘛》等纪录片,这成为我国最早拍摄的藏族题材纪录片。
另一部纪录片《西藏巡礼》的出现,更是我国藏族题材纪录片史上的重要之作。“1939年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入藏会同热振活佛主持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事宜。重庆中央电影摄影厂(简称‘中电’),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即随同赴藏拍摄影片。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徐苏灵导演和摄影师陈嘉谟等人身上。……他们在几个月时间里拍摄了长十本的《西藏巡礼》……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徐苏灵编导、摄影家陈嘉谟在他们的片子中记录了当时的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大典。目前保存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是当时作为新闻片上映的《吴忠信委员长到西藏》,其中有一本的长度纪录少年达赖坐床典礼的过程。”[2]
这些纪录片真实记录了西藏地区的风俗人情,拍摄了大量的寺庙景观与宗教仪式,留下了中央特使黄慕松、吴忠信在西藏一系列活动的经典画面。这在我国纪录片历史上是首次。这些纪录片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特别是吴忠信在十四世达赖的坐床大典上,与达赖平行,坐垫稍高,一如旧制,凸显了中央的权威以及中央政府对西藏的主权,其经典画面被后来的西藏题材纪录片广泛引用。
《西藏巡礼》的配乐,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马思聪。“这部纪录片,还特别请了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配曲。1940年,他在香港接到邀请后,即为《西藏巡礼》配乐。尔后,马思聪为影片专门作了《主题歌》《途中曲》和《喇嘛寺院》等。据音乐家赵沨回忆,马思聪为该影片的配乐一共写了十几段,后来,他又根据这部《西藏巡礼》的音乐主题,谱写了小提琴曲《剑舞》《述异》两个乐章。次年,写成一部包括三个乐章的小提琴组曲《西藏音诗》,开了以民歌为素材的先河。该组曲曾由当时的中华交响乐团在重庆等地演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