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意识形态偏见、鼓吹西藏独立的“纪录片”却是歪曲事实的作品
有评论者在评价西方“纪录片”《盐程万里》时曾指出:“问题在于它的剪辑、解说和文化象征的选择上。……导演刻意把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唱段,穿插在运盐活动的推进当中。……现代化的汽车运盐所呈现的也就不再是藏族文化的当代发展或者进步,而是变成了威胁藏文化纯然存在的破坏性力量。篇末解说词更是明确地把牦牛运盐方式理解为藏文化的民族传统,而盐民用牦牛运盐这一劳作方式在机械化运盐迅速发展影响下的式微,则被解释成整个藏族传统文化在别种文化影响下的濒危。而当解说词当中出现‘国家’‘自由’等政治性概念时,这一纪录片制作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宗教激进主义和单一民族文化独立自治的思想已经昭然若揭了。”[7]这样的评析较为敏锐和精当。
事实上,西方主流舆论主导下的境外藏族题材电影,出现了大量的具有意识形态偏见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经常通过藏汉二元对立的模式,呈现藏族的文化独立性,涉及“藏独”问题、达赖问题、宗教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及所谓“人权”问题等,从而渲染了一种西藏独立性的倾向。境外部分西藏题材“纪录片”,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如“2008年1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关于中央与达赖喇嘛私人代表接触商谈情况发布会举行,请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介绍近期中央与达赖喇嘛私人代表接触商谈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斯塔、西藏自治区副主席白玛赤林也出席发布会。这次发布会对于达赖方面试图通过接触商谈搞‘西藏独立’‘半独立’‘变相独立’的主张,进行了强硬的回绝。而英国BBC2却在当日播出了反映西藏偷渡者的《雪域谋杀》。”[8]这种有意的针锋相对,正是西方主导舆论的明证。
正是在这样的歪曲中,西方社会制作了《西藏失去的财富》《西藏:雪山狮子的哭泣》《西藏佛教和宗教自由》《雪域谋杀》等具有明显鼓吹“藏独”色彩的纪录片。甚至在“纪录片”《内视中国》中,将我国政府修筑的青藏铁路,解读为更加有利于中央政府控制西藏,绝口不提这条铁路对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进而鼓吹我国政府破坏了西藏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宗教信仰自由,其通过歪曲事实达到政治目的的立场昭然若揭。
2000年,美国制作的历史“纪录片”《西藏禁地》,一方面回顾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英国服务的印度间谍南星假扮为僧侣,以走路步量的方式,测绘了较为精准的西藏地图的行径,这为后来的英军进入西藏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英国的将军率领军队武力进入西藏,血腥屠杀逼迫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英国与西藏的贸易协定。这种明显带有殖民侵略的历史事实,却在纪录片中被明显淡化,甚至为英国殖民者张目。这部纪录片仍然充满了对西藏的神话想象,以及对我国中央政府的漠视,其意识形态偏见十分明显。
为配合达赖喇嘛窜访美国,另一部“纪录片”《西藏:雪山狮子的哭泣》曾在纽约等地上映。这部影片将新中国成立后的西藏发展描述为一种系统的压迫,并涉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呈现出一种西藏被侵略的假象。其采访的人士中,包括十四世达赖喇嘛本人,进而暴露了较为明显的主题指向。整体上来看,这部影片故意忽视了西藏社会的快速进步,以及西藏融入我国主流社会的现实趋势,反而坚持西藏是一个独立国家的立场,采用了大量歪曲事实的言论,表现了西方社会的傲慢与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