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有特色的藏族题材纪录片介绍

五、其他有特色的藏族题材纪录片介绍

2013年的纪录片《进藏》:“由土豆网策划拍摄,酝酿了几代人的西藏情结,记录了10个人、8台MINI,7万千米,从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滇藏线、喜马拉雅5条线路出发进藏的故事,有文戏、有车戏、有空镜,有航拍。最叫人动容的是‘川藏线’上为了表现密宗坛城制作全过程的震撼人心,导演组定心在坛城拍摄了七天。每天7点僧人开始念经,摄制组便6点起床奔赴拍摄现场架好机器,所有机位都要一直拍到傍晚日落。‘新藏线’是5条路线中很特别的一条,66岁的爷爷带着13岁的孙子从新疆进藏,他们沿途参观了爷爷曾经工作过的工厂,一起翻山越岭,爷爷说:‘进藏就像回家一样。’”[28]

2015年3月,大型藏族题材纪录片《第三极》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放,并在央视网、乐视网、CNTV、优酷视频网站上播出,产生了一定影响。这部纪录片分6集播出,全片借“第三极”这个地理概念,深入60多处秘境拍摄,讲述了40个几乎没有“上镜”的历史故事,呈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藏族形象。导演曾海若曾指出:“许多人有这个感觉,包括西藏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的师生,有的藏族人说在西藏待了几十年,片子里的许多地方连听都没听过。”[29] 随后《第三极》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直接采购,在其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网络上播出,是极少数我国自主摄制纪录片成片直接播出的成功案例。在纪录片《第三极》多次获奖后,导演曾海若又创作了藏族题材纪录片《极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2015年的藏族纪录片《天河》,由《源》《大江东去》《阳光之城》《三江之地》《雅砻河畔》《大峡谷》六集组成,全方位展现了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自然风情与民族特色,真实反映了这条“天河”的独特风光,对西藏的历史文明与生态文明均有清晰的揭示。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亓克君曾表示:“之所以拍摄雅鲁藏布江,是因为这条河的独特性,即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并孕育了包括西藏在内丰富又奇特的地域文明,给人类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启示、感悟和思考。”[30]

2018年1月,大型纪录片《香巴拉深处》在CCTV-4频道播出,并在优酷网、bilibili网等视频网站同步播出。这是首部全面呈现四川藏族聚居区人文风俗的藏族题材纪录片,由5集电视纪录片和1部精编版纪录电影构成。有评论者认为:“较之以往的国产纪录片,《香巴拉深处》无疑是一匹有实力的黑马,它既采用了史诗电影惯用的宏大叙事方式,又着眼于讲述平淡却美丽的小人物故事,一张一合,收放自如。……此次摄制组走进了川西,选取了极具观赏价值和人文思考意义的地点,如丹巴,最具烟火气的村庄;如理塘,极度浪漫主义的圣地;如卧龙和耿达,天然的大氧吧,还能与国宝近距离接触。”[31]

《路见西藏》是2019年公映的一部大型藏族题材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以公路为线索,摄制组穿越了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中尼公路……真实地记录了二十位不同背景、身份的西藏人与公路之间的故事,涉及藏族人创新创业的奋斗故事、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心路历程等,形象地抒写了西藏的巨大进步,是一部选材新颖、视角独特的纪录片。与此题材类似的还有大型纪录片《国道318——与梦想同行》。国道318是指从上海到西藏的一条国道,跨过了8个省区市,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人文景观大道”。2009年,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组成三支拍摄队伍,从上海出发,一路西行,历时一年,对依路而生的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深入拍摄,特别是对一个普通藏族女孩成长的聚焦拍摄,朴素而又动人,318国道的魅力风光也呈现在影像之中。类似的纪录片还有《行走西藏》等。

这一时期,还有几部有关农奴的纪录片问世,形成了鲜明的影像风格。第一部是2009年的纪录片《西藏农奴的故事》,通过镜头重现了1959年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废除农奴制,推进民主改革的历史进程,并通过经历这一事件的当事人的陈述,揭露了达赖集团叛逃的真相。同一年的纪录片《跨越》,回顾了农奴制度下普通藏族人的艰辛生活,并在今昔对比中凸显了西藏社会的巨大进步。2016年的纪录片《废奴》,是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推出,聚焦了藏族农奴制的起源、发展与废除,并通过早期的影像资料,形象地说明了废除农奴制度的必要性。这些纪录片,资料丰富,说理透彻,逻辑性严密,具有明显的政论色彩。

综上所述,21世纪20年的藏族题材纪录片,题材广泛多样,画面精美壮观,在拍摄内容与拍摄质量上均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的藏族题材纪录片,产生世界影响力的佳作不多,西藏声音与西藏故事,仍有极大的挖掘空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藏族题材纪录片会有更多的佳作名篇问世。

【注释】

[1]喜饶尼玛:《1934年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次长因何入藏?》,载中国西藏网,2021年3月16日。

[2]喜饶尼玛:《第一部关于达赖喇嘛坐床典礼的纪录片——〈西藏巡礼〉》,载中国西藏网,2019年4月22日。

[3]喜饶尼玛:《第一部关于达赖喇嘛坐床典礼的纪录片——〈西藏巡礼〉》,载中国西藏网,2019年4月22日。

[4]邓启耀:《抗战时期藏彝走廊的民族工业图景》,载《中国民族报》2018年2月23日。

[5]张明:《孙明经与西康民族志电影创作》,载《新闻界》2013第9期,第60页。

[6]黄望莉、赵彬:《左翼·纪实·国族:对郑君里〈民族万岁〉的再认识》,载《当代电影》2019年第4期。

[7]郑君里:《我们怎么制作〈民族万岁〉》,见李镇主编《郑君里全集》第四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50页。

[8]陈默:《抗战宣传片〈民族万岁〉研究》,载《当代电影》2019年第5期。

[9]周安琪:《大后方纪录片〈民族万岁〉及对郑君里战后电影创作的影响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10]降边嘉措:《扎西旺堆:用镜头记录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载《中国民族报》2020年9月11日。

[11]崔斌箴:《纪录片〈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拍摄故事》,载《档案春秋》2011年第4期。

[12]王海兵:《外国专家评〈藏北人家〉》,载《现代传播》1992年第2期。

[13]朱靖江:《〈八廓南街16号〉:“观察式”影像民族志》,载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1月9日。

[14]王云龙:《偶然与必然——〈尼玛和晓敏〉创作谈》,载《电视研究》1998年第7期。

[15]朱靖江:《尘封的影像民族志: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载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2014年10月28日。

[16]忻迎一:《万里藏北拍摄随感》,载《电影通讯》1989年第3期。

[17]钱淑芳:《跨越20年的西藏纪录——〈西藏的诱惑〉〈八廓南街16号〉〈西藏一年〉比较分析》,载《中国电视:纪录》2011年第8期。

[18]平客:《〈西藏一年〉:意外的“外宣”》,载《南方周末》2009年7月30日。

[19]张同道:《用心灵叩问西藏——对话旅英纪录片制作人、〈西藏一年〉导演书云》,载《南方电视学刊》2015年第5期。

[20]王尧:《〈西藏一年〉从BBC到CCTV的幕后》,载《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31日。

[21]张同道:《用心灵叩问西藏——对话旅英纪录片制作人、〈西藏一年〉导演书云》,载《南方电视学刊》2015年第5期。

[22]李夏至:《〈喜马拉雅天梯〉上映纪录片票房奇迹会发生吗?》,载人民网2015年10月16日。

[23]吴菲:《〈喜马拉雅天梯〉:独立纪录片任性的代价》,载《中国艺术报》2015年11月6日。

[24]章琰:《〈喜马拉雅天梯〉将播这部纪录片做到“登峰造极”》,载人民网2018年01月12日。

[25]《大型系列纪录片〈西藏〉今晚即将重磅推出》,载新华网2015年9月5日。

[26]《三年打造 真实记录 不容错过的〈西藏时光〉》,载央视网2017年11月27日。

[27]《〈西藏时光〉背后的故事》,载环球网2017年11月27日。

[28]《纪录片〈进藏〉:讲述十个人的进藏朝圣之旅》,载中国纪录片网2014年1月25日。

[29]牛春颖:《〈第三极〉总导演曾海若谈拍摄故事》,载中国新闻广电出版网2015年4月16日。

[30]《大型涉藏纪录片〈天河〉引发社会关注与热议》,载中国文明网2015年9月10日。

[31]《〈香巴拉深处〉:一个极乐世界正在等你去探寻》,载甘孜文明网2018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