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马贼》:藏族人情与宗教的复杂纠葛
1986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盗马贼》,引起文化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导演田壮壮,与张艺谋、陈凯歌都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当时是我国的新锐导演。这部电影改编自张锐的小说《盗马贼的故事》,该小说获得1984年青春文学奖,并以瑰丽迷人的藏族风情引发读者关注。
电影《盗马贼》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藏族贫苦牧民罗尔布为生活所迫,以盗马为生,最后惨烈而死的故事。藏民罗尔布出身贫寒,虽然体格健壮强悍,但却被迫以盗马抢劫为生,这使他得不到部落人的接纳,送给头人的礼物也被冷落,直到犯了官司后被逐出部落。罗布尔内心也深感不安,经常到寺庙拜佛,希望神灵让他的灵魂得到安宁。当他可爱的儿子扎西因病死亡后,罗尔布更加虔诚地祈祷,希望在宗教中获得赎罪,并决心弃恶从善。一年后,他的小儿子出生,为生活所迫,罗尔布以给人送鬼来换取粮食,直到卖了自己心爱的马。但当他舍不得自己心爱的马去偷偷看时,却被当作小偷而受到毒打。回来的路上,又看到收养自己的阿妈被狼吃掉的尸体,罗尔布终于崩溃。他和妻子卓玛重新去盗马,被发现后为引开追兵,罗布尔以自己的惨死保护了自己的妻儿。
这个电影故事的呈现,以宗教的心灵救赎与绝望中的贫困挣扎交织而成,进而让观众深深地体味到藏族独特的精神结构与心灵气质。罗尔布一方面不甘于贫困,想在贫瘠的环境中杀出一条生路,做盗马贼甚至拦路抢劫,要为自己的妻儿争取好生活。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不为部落所容,自认为罪孽深重。而他自己,也深深地觉得自己有罪过,特别是当儿子扎西去世后,罗尔布为救赎自己,一再向佛祖祈祷。电影中呈现了大量的佛教仪式与佛教文化,但这种宗教文化难以拯救罗尔布的贫困生活,直到罗布尔崩溃后重新走上盗马贼之路,最终也葬送了自己。
这部电影中人与宗教的关系,曾引起广泛争议,有论者认为:“田壮壮在影片中探讨了人与宗教的关系,特别是宗教对人的影响;但挖掘得不深,更多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象征符号和仪式的表现上。”导演田壮壮并不同意这一看法:“举例来说,‘鬼舞’一场,一般人看了恐怕就认为是一种仪式,实际上它本身是一个很完整也很复杂的佛教故事。只有你了解了这个故事后,才能懂得罗尔布去看它的意义。再比如‘送河鬼’一场,在过去的西藏这是最下贱的人干的,连演员拍戏时都有顾虑。可你们看了绝对不会有这种体会,而只觉得是一种仪式而已。当地人全明白,内地人看不懂,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异地文化很难沟通的东西,三言两语也难讲清楚。”[8]
在故事叙事的方法上,有论者敏锐地指出:“在影片中,其他冲突只是一笔带过,只有罗尔布与宗教这对矛盾贯穿始终。这种矛盾关系可以被理解成宗教对罗尔布的一种精神压力,同时,又可被理解为罗尔布这个孤独生命的软弱性的表现。罗尔布与神佛的这种关系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9]也正因此,田壮壮的这部《盗马贼》,在叙述上具有含混性。一方面是以罗尔布的悲剧命运为线索组织情节,另一方面,这种情节叙述经常性地被藏族文化场景特别是宗教场景所打断,以至于造成很多观众在理解上的困难。
这部电影拍摄时,电影中的藏族人全部由藏族演员扮演,并运用藏语对话,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突破性。但因为当时国内审核机制的需要,现在流行的更多是普通话版本。从艺术上来说,这部电影具有较大的探索性。一是削弱了讲故事的传统,以更大的篇幅讲述藏族的民俗宗教与精神世界,聚焦信仰之光下的生存现状,这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二是在镜头组接上,电影大量采用叠化镜头来取代普通剪接,从而在镜头画面的冲击力上独树一帜,引来了后人的大量模仿;三是在电影拍摄时,运用了偷拍等多种手段,从而使得藏族文化的呈现具有纪录片的风格,进而使得整部电影呈现了一种含混的状态,为理解这部电影提供了多种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