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团结的中华民族情怀与新政权剿匪反特的电影抒写

一、汉藏团结的中华民族情怀与新政权剿匪反特的电影抒写

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全国的统治已经崩溃,撤退台湾后在大陆留下了大批特务。在西南与西北地区尤为严重。这些地区山高路险,政治情况颇为复杂,为土匪与特务留下了活动空间。这反映到电影内容选择上,剿匪反特便成为新中国初期电影的重要类型,诞生了《无形的战线》《神秘的伴侣》《天罗地网》《虎穴追踪》《林海雪原》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在此背景下,藏族题材电影也诞生了一些剿匪反特的影片。

由于少数民族电影的特殊性,这类剿匪反特的藏族题材影片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与价值取向。一方面,团结各族人民,进而塑造民族团结的政治寓意是这类电影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这包括汉藏一家亲的中华民族情怀抒写,以及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同与支持等。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风情呈现,逐步成为编导的自觉选择,强化了这类电影的类型特色,成为我国颇为引人瞩目的电影文化现象。

1953年拍摄的藏族题材电影《金银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藏族题材故事片,也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而成的。“金银滩”在藏语里叫“扎西雅莫塘”,意思是“吉祥盛夏的草原”。这部电影以青海的藏族为背景,描写了藏族两个部落因为争夺金银滩素来不和,又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蓄意挑拨,使得两个部落水火不容。解放军进入青海后,击溃了国民党部队,为藏族人民夺回了被抢占的牛羊。国民党部队中的团长假扮藏民,混进藏族部落里煽风点火,散布谣言,挑动藏族百姓与解放军对抗,直到解放军以实际行动解救了老百姓,才得到藏族各部落的接受与赞同。电影的最后,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为两个部落解决了多年的矛盾,将金滩划给了塔秀部落,银滩划给了阿里仓部落。两个部落的人民化干戈为玉帛,从此走上幸福的道路。

在电影《金银滩》中,塔秀部落的青年牧民朵布龙与阿里仓部落的姑娘卓玛相爱已久,两人的爱情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推手。两人在爱情中突破部落之间的仇恨,真心希望两个部落能够和平相处。这种朴素的美好愿望,与新政权不谋而合,反映了藏族大多数人的心声,从而为新政权赢得民心奠定了基础。国民党特务的挑拨离间与四处破坏,与人民解放军的一心为民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凸显了新政权的合法性,这也是这类电影构思的基本模式。

导演凌子风称:“这部影片民族色彩的寻求是不能脱离民族地域环境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民的生活习惯特征和他们的思想情感的……在将近两个多月的拍摄时间里,演员同志和全体工作同志们,都是抓紧一切机会到生活中去学习、理解藏族同胞们的生活和习惯,演员同志们时常和牧民一起劳动……”[1]这使得电影《金银滩》中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情颇为真实生动。但令人意外的是,“1958年5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批准了核工业部上报的选址报告,金银滩以其众山环抱之势成为中国第一个秘密研制核武器基地。自此,电影《金银滩》无奈禁播,地图上金银滩的地名亦被隐去”[2],直到1987年才逐步恢复。

这一类题材的电影,还有1955年上映的《猛河的黎明》。这部电影呈现了猛河藏族聚居区土司罗布单增在国民党特务的蛊惑下摇摆不定,对解放军充满疑虑。直到国民党特务四处暗杀,大管家郎介在临死时揭露真相后,土司罗布单增才明白真相,与解放军紧密配合,一举消灭了国民党残匪。1960年上映的电影《昆仑铁骑》,描述1950年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部队追击企图逃往藏北的国民党残匪,进入凶险的昆仑山地区,遇到了重重困难。后来,在一个藏族老人的帮助下,登上昆仑山,提前到了藏北地区拦截敌人,经过激战,将敌人全部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