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宣传类纪录片成为藏族时代影像的真实记录
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西藏题材类纪录片,就是《解放西藏大军行》。早在1950年初,北京电影制片厂就派出了摄影师郝玉生和李秉忠作为领队,组织了一支跟随进藏大军一起出发去西藏的拍摄队伍,主要成员还有徐彬、徐来、任杰等。这些队员克服了高原地区的恶劣气候,最终在1951年初成片,并由晨烽编辑,王永宏写解说词,蔡楚生起片名。这部电影真实记录了解放军进军西藏,修路搭桥,进占昌都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电影呈现了西藏的壮美景象,以及普通的藏族儿童和藏族百姓欢迎解放军的场景,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镜头。随后的纪录片《光明照耀着西藏》,则延续了《解放西藏大军行》的思路,呈现了解放军进占昌都后,全线推进,最终进入拉萨,受到广大藏族人民夹道欢迎的历史场景。这两部纪录片以新闻摄影的手法,紧扣时代主题,全面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进军到谈判到进入拉萨的历史全景,历史价值弥足珍贵。
在纪录片《光明照耀着西藏》中,扎西旺堆是新中国第一代藏族优秀电影导演、摄影师、高级记者。“扎西旺堆1934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1950年参加革命。1951年3月,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处学习摄影技术。1951年4月,扎西旺堆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前线摄影队进藏,担任摄影助理及翻译。其间,他参与《解放西藏大军行》《光明照耀着西藏》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入城仪式等重要新闻纪录片的摄制工作,拍摄了解放军进藏、西藏和平解放等重大历史节点的影像资料。……扎西旺堆继续用镜头记录反映西藏人民新生活的影片,参与拍摄《我们的家乡——西藏》等上百部纪录片。1979年,扎西旺堆作为新闻电影界唯一的藏族代表,参加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获得文化部通令嘉奖。他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委员、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作品获得第2届全国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纪录片奖、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在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之际,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对扎西旺堆为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做出的贡献给予特别表彰。1993年,扎西旺堆被西藏自治区珠穆朗玛文学基金会授予首届西藏‘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10]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加大了支持西藏建设的力度。其中,纪录片《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记录了川藏公路修建的艰辛历程,具有重要意义。“1953年的隆冬,刚刚成立不久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纪录片《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在人力物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厂里仍然组织精兵强将重点拍摄。为了提高文化层次,八一厂邀请《解放军报》的胡奇担任总导演。同时启用艺术骨干李俊为导演,李俊后来还拍摄了《回民支队》《农奴》《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大决战》等影片,成为新中国著名导演。摄影由冯瑾、蒋化、吴迪、韦林玉等少壮派骨干担纲,美工班子则由寇洪烈等业务强劲头足的小伙子们组成。为了弥补技术和经验上的不足,还邀请捷克斯洛伐克陆军制片厂联合拍摄。不经意间,该片成为第一部中捷合拍的彩色纪录片。捷克方面也高度重视,派来了导演弗拉吉米尔·V.息斯和摄影师瓦尼西,他们办事认真、经验丰富,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拍摄思路。设备也用上了当时八一厂仅有的几台从法国和比利时进口的摄影机。……在影片最后合成阶段,八一厂还请著名作家魏巍写了解说词,从而提升了《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的文化内涵。”[11]
由这段话可以看出,纪录片《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在资金与技术支持、人员调配和精兵强将的组建上,都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这部纪录片最终成片时超过了一个小时,1955年底在全国公映,1956年获得了第九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报道片奖,这也是我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彩色纪录片。从内容来看,这部纪录片不仅全方位呈现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在藏族人民的支持下,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川藏公路的历史,而且还在拍摄过程中,注重对西藏自然景观与藏族文化的拍摄,特别是对文成公主刺绣的拍摄,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类似的纪录片还有《康藏、青藏公路修建和通车》《战胜怒江天险》《拉萨河上建电站》等。
1959年以后,西藏的民主改革迅速展开,百万农奴获得了新生。纪录片《百万农奴站起来》《平息西藏叛乱》《西藏的农奴制度》《欢腾的西藏》等,均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藏族题材纪录片来看,大多紧密结合时事政治,从主流意识形态出发,迅速地记录并分析当下的事件,进而反映了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众多热点。这既为历史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记录,也为后人理解藏族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这正是新闻纪录片的独特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