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藏族题材影像的话语场域与形象建构

三、中外藏族题材影像的话语场域与形象建构

在境外藏族影像的建构中,大多是所谓精英话语主导下的藏族形象误读。事实上,大多数西方普通人对遥远的西藏并没有多少认识。但出于对共产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极容易受到西方部分政客的误导,其对西藏形象的偏见几乎是根深蒂固的。西方精英出于反华的需要,多次拿新疆、西藏等民族问题向我国政府发难。在此背景下,西方文艺界包括电影界,也多次配合这样的政治需要,进而拍摄了一批明显歪曲西藏形象的电影。

西藏本身拥有的壮丽自然风光和迷人宗教文化,随着影像的公映,在西方世界也引起较多关注。21世纪以来,随着中外交流的频繁,越来越多的欧美人士涌入西藏,见证了西藏的快速发展,了解了藏族人民的真正需求,西方部分精英人士所制造的谎言开始破灭。这时的西方电影界,有关藏族题材的反华类电影大量减少,开始把目光聚焦在西藏的宗教文化与魅力风光之上,甚至出现了《真实的西藏》这样的纪录片,呈现了西藏社会的真实进步与巨大发展。少部分聚焦西藏负面场景的电影虽然时有出现,但已经不占西方藏族题材电影的主流位置了。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的藏族题材电影,一开始由部分所谓精英人士主导的话语场域,其实带有极大的意识形态偏见,表现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但随着中外交流的频繁,西方大众话语在藏族题材电影的拍摄中开始崛起,进而大大减弱了这种偏见。当然,近年来随着中美交锋的日趋激烈,西藏、新疆等民族问题,仍然被西方政客所消费,他们不断鼓吹所谓的“人权”问题,但西方文艺界却并没有因此而出现大量的藏族题材的反华作品。这与大众话语在这方面的清醒有较大关系。

回到我国藏族题材电影,可以发现多重话语互相交融下的西藏形象更为真实。一方面是主流话语的贯穿始终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在场,使得藏族影像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精英话语对西藏诱惑的塑造,使得西藏成为真正的旅游胜地和朝圣场所,布达拉宫、活佛等宗教符号在影像中的呈现,带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旅游热潮,活佛也成为我国社会中令人艳羡的符号。另一方面是21世纪以来,藏族题材电影中的大众话语成为主流,藏族客店老板、普通的三轮车夫、底层妇女、打工者、小喇嘛等纷纷成为藏族题材电影的主要角色,给观众以更真实的西藏形象。

另外,我国藏族题材电影中的诗意刻画令人称道。无论是电影《红河谷》中充满意境之美的西藏,还是纪录片《第三极》中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或是《西藏的诱惑》中渲染的这块土地的神奇,抑或是《藏北人家》中烘托的人与自然和谐等,都传递了西藏的温度与藏族的温情。远离现代生活方式的藏族游牧文化、现代化城市中普通藏族人的困惑与烦恼、宗教文化笼罩下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相融相依等,都显示了我国藏族题材电影的深度与广度。这是西方藏族题材电影难以比拟的。

然而,我国藏族题材电影的世界影响力较为薄弱,真实的西藏形象建构并没有在世界产生共鸣。究其原因,既有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面临的普遍困境,又有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藏独”分子在世界的阻挠,更有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竞争甚至对立。但其中较为重要的,还是我国藏族题材电影的艺术影响力需要继续提升。

【注释】

[1]张超群:《〈真实的西藏〉导演内贝:真实的发展 真实的进步》,载新华网2015年8月27日。

[2]杜永彬:《西方对西藏五大误读及缘由》,载新浪网2009年3月26日。

[3]《阿沛·阿旺晋美谈〈在西藏七年〉及其它》,载《中国西藏》1998年第3期。

[4]谢飞等:《〈益西卓玛〉走进西藏》,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4期。

[5]帕巴群增、赵鸿博:《西藏电影50年》,载人民网2001年5月23日。

[6]刘忠波:《西方纪录片中作为“他者”的西藏形象》,载《艺术研究》2015年第3期。

[7]寇才军:《外国电影中的藏文化“刻板印象”》,载《西藏研究》2007年第1期。

[8]刘忠波:《西方纪录片中作为“他者”的西藏形象》,载《艺术研究》2015年第3期。

[9][美]保罗·霍金斯:《影视人类学原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5页。

[10]张明:《藏地纪录片发展史略》,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3期。

[11]邱俊熙:《电影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茶马古道》,载《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