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底蕴:影像符号背后的藏族生活方式与宗教文化阐释
民族文化的延续与整合,都经历了一个选择与适应的过程,直到形成深厚的历史底蕴,进而凝结为这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如藏族的青稞酒,其实与西藏缺少葡萄和稻米的生长环境有关。小麦在藏族聚居区虽然多有栽种,但产量不如青稞。所以青稞酿酒就成为藏民的历史选择,青稞酒亦成为藏族酒文化的主要载体,绵延千年,最终承载了藏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再如酥油茶是藏族民众每日必不可少的饮料。青藏高原气候较冷,不宜于蔬菜的生长,与之相比,茶叶却容易运输和保存。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藏族民众渐渐懂得,蔬菜所含有的营养成分,可以通过茶叶来补充,这样就创造了独特的打制酥油茶的方法。早在一千多年前,藏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他所著的《四部医典》中就论述了酥油对人体的营养作用。
事实上,青稞酒与酥油茶,在藏族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已经成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如敬酥油茶是西藏各民族的礼节,酥油茶也是藏族群众祭神待客的礼仪物。敬神以酥油和茶为佳,待客则茶酒并重。待客时,全家排在门前,向来客敬一杯酒,献一条哈达,即是最高的礼节。而送别亲人时,则背着酥油茶送到车站,亲人上车后,还要敬三次茶,喝完才能上路,取吉祥如意、一路平安、万事大吉之意。在川滇藏族聚居区,酥油茶还是年轻人恋爱的媒介,流行在该地区的“茶会”,可以说是一次公开的集体相亲,最为农牧区的年轻人所喜爱。由此可以看出,藏族的文化符号,都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并因为具有礼仪与社交等象征性仪式,进而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与符号化的标志意象。
以此类推,藏族的服饰文化、宗教文化、节日文化等,无不体现着藏族深厚的民族历史底蕴,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必然会反映少数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其中,凝聚文化标志意象的符号意象,频繁地在少数民族电影中出现。无论是百年的藏族题材纪录片,还是新中国的藏族题材故事片,酥油茶、青稞酒以及哈达,都成为体现藏族民族属性的标志性符号。
如果从影像实践来看,藏族最鲜明的文化符号,首推宗教文化符号,极具代表性的是布达拉宫及朝圣。如有关布达拉宫这一藏传佛教圣地的影像符号,就在中外藏族题材电影中反复出现,以此为主体的纪录片也不在少数。喇嘛、寺庙、经会、转经轮、六字真言等,也是藏族题材电影故事片或纪录片中经常出现的文化符号。但要从信仰的震撼度来看,藏族信徒“朝圣”意象具有世界影响力。这里所谓的朝圣,通常是指一个人去信仰的圣地或其他重要地点的旅程。许多宗教都认为特定地方有灵性。如伊斯兰教徒朝拜麦加、基督徒朝拜耶路撒冷等。他们认为可借此祈福赎罪,被疗愈或感恩还愿,获得物质或灵性益处等。藏族“朝圣”的影像符号,在中外藏族题材电影中数不胜数,成为藏族宗教信仰的最好见证。
2017年,张杨执导的电影《冈仁波齐》上映,迅速引起轰动。该电影讲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该村的10个普通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前去2500千米以外的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电影中,藏传佛教磕长头的方式引人注目,给观众极大的震撼。所谓磕长头,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遇河流,须涉水、渡船,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晚间休息后,须从昨日磕止之处启程。现实中,在各地通往拉萨的大道上,人们不时地见到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戴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直至拉萨朝佛。而电影中的这一朝圣场景,因各种恶劣天气的渲染,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这部电影中的冈仁波齐,被藏传佛教信徒认为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常年在此处转山的国内外信徒不断。磕长头的信徒绝不会用偷懒的办法来减轻劳累,遇有交错车辆或因故暂停磕头,则画线或积石为志,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坚定的信念,步步趋向圣地。电影《冈仁波齐》,就是剧组用一年的时间,跟着一组真实朝圣的队伍拍摄所得,再现了这一震撼人心的场景,最终收获了1亿元票房,殊为难得。
当然,藏族影像中的文化符号,绝不仅仅是传统生活方式的呈现,还有更多的现代意味,这在21世纪有着更加明显的表现。事实上,21世纪的二十年来,藏族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化观念与现代化生活日益进入寻常百姓家。以此来看21世纪的藏族题材电影,汽车、电视等现代化的家电器具极大地改变了藏族人的生活面貌;舞厅、电影院、网络等社交工具的革新,使得藏族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获得了较大变化;公路、铁路、飞机等交通方式的极大改善,以及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使得各种思想涌入原来较为封闭的西藏,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到访西藏已成为常态。这使得藏族人可以频繁拥抱世界。藏族人走出藏族聚居区到大都市生活已经屡见不鲜。
这些现代意味的生活方式,使得藏族影像符号日益复杂化,甚至与传统文化发生了“冲突”,并由此展开思考与反思。如纪录片《无处为家》,讲述了一对藏族母子走出藏族聚居区,备尝生活的困难与艰辛,后与美国记者Jocelyn偶遇的故事。这部纪录片中的语言障碍、文化隔膜直到最后的融汇,充满了新鲜的信息与无声的关怀。万玛才旦的电影《老狗》,描写了外界对藏獒的疯狂需求,引发了父子之间的冲突。“老狗”这一影像符号的设置,承载了普通藏族人的喜怒哀乐,以及面对外界冲击时的心灵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