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的强化是藏族题材电影境界提升的前提
早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涌起,成为反对神权对人性压制的利器。这一时期,重视人的生存价值、张扬人的理性观念、宣扬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成为世界进入现代文明的先声。进入现代社会,人文精神成为社会文明与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如果一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弥漫,则又会更深刻地影响民族文化精神。
从藏族近10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民国时期西藏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度。在这一体制之下,僧侣和贵族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占有了大多数的生产资料,对广大农奴实行残酷的剥削。因而在1950年前,藏族社会还处在类似西方中世纪一样的蒙昧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西藏的和平解放,藏族迎来了新生。首先是现代医疗与现代交通生活方式逐渐普及到西藏、青海、四川等藏族聚居区,这与中央政府的大力援助分不开。随着这两者的普及,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现代文明理念与人文精神之风吹到了一向封闭的藏族社会。1959年后,藏族民主化改革进程明显加速,藏族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向现代文明的脚步就此正式起航。虽然中间有极左思潮的干扰,但藏族人民所滋生的平等思想、民主思想等人文精神情怀,却已经落地生根。
从藏族题材电影实践来看,1953年的电影《金银滩》,一方面反映了藏汉人民共同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取得了胜利,藏族人民迎来了幸福。另一方面,塔秀部落的青年牧民朵布龙与阿里仓部落的姑娘卓玛相爱已久,两人在爱情中能够突破部落的仇恨,并真心希望两个部落能够和平相处。这种自由恋爱上升到部落相爱的境界,打下了现代文明的痕迹,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1960年的电影《草原风暴》,细腻地表现了普通藏族人在宗教神权下所受到的羁绊与束缚,以及民主改革后对自由平等的向往,是藏族人民走向现代化生活的重要里程碑,充满了个人成长的人文关怀。1963年的电影《农奴》,通过一个小农奴强巴的形象塑造,强烈传达了农奴制度的黑暗与残酷,而广大农奴最终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真正实现了自由生活。虽然这部电影具有强烈的阶级斗争意识,但其背后显示农奴对自由的向往,仍然具有较强的人文气息,被誉为这一时期藏族题材电影的代表作。
改革开放新时期,1986年的电影《盗马贼》,是以宗教的心灵救赎与绝望中的贫困挣扎交织而成,进而让观众深深地体味到藏族独特的精神结构与心灵气质,其对藏族心灵的追寻与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96年的电影《红河谷》,聚焦20世纪初发生在西藏的一段汉藏儿女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和并肩抗战的英雄传奇故事,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和厚重的人文思想,是这一时期藏族题材电影的重要收获。2000年的电影《益西卓玛》,则是个人情感与历史风云的复杂呈现。这部电影围绕藏族姑娘益西卓玛与三个男人的爱恨恩怨,富有人性的厚重感。影片中祖孙三代面临的生老病死、婚恋等人生问题,颇有人文精神。
21世纪以来,藏族导演群体开始崛起,出现了万玛才旦、松太加、西德尼玛等众多成就斐然的电影创作人。他们关注藏族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从内视角聚焦藏族世俗生活,呈现藏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碰撞下人的心灵嬗变,具有突出的人文气质。这部分在前文论述较多,不再赘述。另外,2001年电影《我的格桑梅朵》在看似平淡的叙事中蕴含着真挚动人的情感力量,是主旋律题材中人文气息较为浓厚的代表作。2004年的电影《可可西里》,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藏族题材电影杰作,刻画了一批为保护藏羚羊而献身的朴素英雄,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其悲剧性的结局达到了人文精神呈现的较高境界。2006年的电影《冈拉梅朵》,以冈拉梅朵酒吧和神湖为叙事意象,传递了一种真挚、纯洁的情感力量。2017年,张杨的电影《冈仁波齐》上映,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市场成功,并以信仰的力量,传递了人文关怀的温度与热度。
总体上来看,藏族题材电影的人文精神气息贯穿新中国电影的始终,这与电影人的现代文化观念紧密相关,更与中华民族的迅速崛起有很大关系。藏族社会的飞跃式发展,以及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都使得藏族题材电影的人文气息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电影的别致风格,是值得继续挖掘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