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藏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的导向性
“在怎么把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个具体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形象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围绕做好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9]
由这段论述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的三块阵地给予了充分阐释,明确指出红色阵地要守住、黑色阵地要敢于亮剑、灰色阵地要积极争取。这同样适用于对藏族题材电影的分析与理解。回顾新中国几十年的藏族题材电影,我们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出了回应,最终捍卫了藏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的导向性。
首先在守住红色阵地上,我们有大量的藏族题材电影弘扬了正能量。早在1956年的电影《暴风中的雄鹰》里,就呈现了红军长征过藏族聚居区时,几个掉队的红军战士在藏族地区撒下革命种子的故事,弘扬了藏族人民与革命红军天然的血肉联系。其他如《金沙江畔》《冰山雪莲》等电影,均呈现了红军长征过藏族聚居区的故事,进而在故事叙述中打下了红色的意识形态烙印。另外,部分藏族题材电影着力反映了政府大力支援藏族聚居区建设,积极贯彻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大政方针,进而赢得人心。如1958年的电影《渡江探险》,描述了修筑康藏公路的动人故事。1991年电影《世界屋脊的太阳》,讲述了我国老一代地质人为建设西藏电站奉献一生的故事。1994年的电视剧《我的妈妈在西藏》,讲述了孩子西西到西藏寻找妈妈的故事,呈现了妈妈为了支援西藏建设在抢救遇险牧区儿童时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的动人事迹。1995年的电影《孔繁森》,更是将此类电影推向了高潮。此后的岁月,这类题材的电影不绝如缕,成为我国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趋势。
其次要对负面的东西敢于亮剑,压缩它生存的地盘。这里强调的其实是意识形态的斗争精神,这在本节第一部分已经详细论述。这里要提到藏族题材的纪录片,如1997年纪录片《八廓南街16号》,以客观镜头记录了西藏一个基层居委会的故事,透视了基层公权力和普通藏民之间的关系,冷静的影像之中传达了一种真实的西藏形象,直接破除了西方对我国政府的妖魔化形象,取得了极好的意识形态斗争效果。另外还有通过各种文献纪录片来回击种种谣言,进而捍卫了西藏的根本利益的方式。如2015年纪录片《西藏》,分六集讲述了西藏的历史、文化、信仰,以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现实人物阐述,纠正了美国对西藏的众多不实报道,还原了藏族生活的真实日常。
再次对灰色地带的争取,使其能够转为红色。这在藏族题材电影发展中,主要是争取国际友人,善于为西藏的真实状况发声。如2016年好莱坞拍摄的系列纪录片《真实的西藏》,就受到了国内舆论的高度评价,在世界也引起广泛关注。“为保证客观公正,《真实的西藏》由蒙纳瑞克斯好莱坞电影公司独自斥资完成。《真实的西藏》从西方人的视角出发,用大量第一手的影像和栩栩如生的历史细节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除去神秘面纱的青藏高原,说明了西藏和中国几千年来不可分割的关系,驳斥了某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和势力对西藏这一历史问题的刻意歪曲。里比说:‘一帧影像可以抵过万语千言,而我的纪录片讲述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0]
藏族题材电影的意识形态弘扬,最终还是要追求导向性。这种导向性,就是在真实基础上弘扬正能量:把民族团结的思想精髓把握到位,宣传到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藏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追求的最高目标。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切实提高藏族题材电影的艺术水平,真正做到以情动人,真正能够以艺术魅力感染世界,进而把正确的思想传递给观众。当然,注重意识形态的导向性,并不是要走向模式化,也不是要营造虚假影像。事实上,以万玛才旦执导影片为代表的21世纪藏族题材电影,在讲故事中不动声色地传递了正能量的意识形态,为世界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令人心灵悸动的西藏。也正因如此,藏族题材电影的意识形态研究,还涉及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那就是文化自觉。这正是下部分需要着力阐明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