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藏族题材电影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境界的策略研究
从目前的藏族题材电影创作来看,藏族导演更关注藏族文化本身,希望从内视觉体察藏族人民的喜怒哀乐。但21世纪藏族导演的创作,较少关注中华民族意识对藏族人民的深远影响,进而展露出一定的创作局限性。从人文精神境界来看,藏族题材电影故事的小众化,情节叙事的生活化等,使得藏族题材电影的接受度不高,其人文精神的艺术呈现与传播受到影响。
首先,电影创作者应合理运用家国情怀的文化符号,艺术呈现新时代藏族人民的新境界。从藏族的发展历史来看,其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永恒的家国情怀,是历史的主流。这在近现代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华民族的迅速崛起,藏族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生活水平与教育事业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逐步品味到了当代生活之美,家国情怀的蓄积更为深厚。当前的每一个藏族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进入这场伟大的历史书写中,以各种文化符号传承家国情怀,艺术地反映包括藏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奔赴远方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家国情怀的文化符号,一般是指代表国家权威的五星红旗、国徽、国歌、天安门广场等,以及藏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浓厚感情,如在国家大力支持下,那些引领藏族人走向致富路的国家干部;在藏汉融合交流中,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无私帮助其他民族的藏族人;那些深爱自己的家乡,通过教育、科技、企业等多种形式回馈家乡的藏族人才……这些都应该是电影艺术切实关注的重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题材不能拍摄,而是艺术工作者要有合理运用家国符号的自觉意识。如1997年段锦川执导的纪录片《八廓南街16号》,并没有用惯常的民族文化元素吸引观众,避免了将西藏塑造为单一的、浅层符号化的西藏。这部电影以“直接电影”的拍摄手法,将一个居委会的日常生活呈现于影像,透视了西藏基层权力机关和普通藏民之间的日常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部纪录片经常出现国家符号,以及干部学习中央政策的镜头,无不显示了西藏的政治地位,以及基层政权与普通藏族人民之间较为和谐的关系,对我们认识真正的西藏具有较大作用。
其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文艺工作者应致力于把真正的藏族民族文化精神呈现出来,把新时代藏族人民的新风貌表现出来。我们要坚决反对那种把藏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割裂开来的思想和做法,也要反对把藏族传统文化的消失归于所谓的汉文化影响。事实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处于不断的嬗变之中,进而随时代的变化出现一些新变化,呈现新面貌。文艺工作者就是要敏锐地把握这一变化,以艺术手法呈现藏族人民的新境界。
如在教育上,越来越多的藏族大学生走出西藏,接受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其宗教文化呈现了更多的斑斓色彩。随着越来越多的藏族和其他民族通婚,特别是藏汉通婚的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文化整合及其演变。以西藏为代表的藏族聚集区,大多已经成为闻名于世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这时的汉族文化、藏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碰撞,特别是西藏旅馆文化的兴起,对藏族文化的当代呈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藏族的部分传统文化,因不适应当代藏族人的生活实际而逐渐消亡,自是在情理之中。其中,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已经逐渐取代了牦牛等传统的交通工具,对藏族文化与藏族世俗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藏族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教育生活,都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藏族文化,也必然会悄然发生些许改变。这种变化,其实真正反映了藏族民族文化的精髓。藏族优秀人才在当代社会中的奋发有为,在生活中的创业成才,在维护祖国统一中的坚定无畏,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快乐幸福等,都应该成为文艺工作者表现当代藏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取材点。
再次,电影创作者要真正关注藏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切实增强藏族题材电影的人文关怀。进入新时代,藏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极大的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藏族普通百姓就没有了忧愁和焦虑。藏族题材电影的创作,还是要把镜头对准普通藏族人的真实生活,做到从个别到一般,在塑造独特人物形象时追求情感的普遍性,切实提高电影的人文关怀。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人文关怀首先就是要对人的生存状况给予真正的关怀。如电影《老狗》,就是通过藏獒的命运悲剧,关注普通藏族人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并对藏族普通百姓给予了深切的关怀。另外,人文关怀要求对人的尊严给予艺术呈现,这对艺术家的精神境界要求更高。电影《塔洛》叙述了藏族人塔洛去城里办理身份证时,与理发店的女店主杨措产生了情感,但最终杨措拿着他的16万元失踪,从而使得塔洛的生活与精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之中的故事。
21世纪的藏族题材电影,数量不是很多,市场影响力也较弱,这与选材面狭窄,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深度不够,视野不够开阔有关,还与看待问题的政治意识不够敏锐,民族文化精神理念不全面有关。但藏族题材电影在21世纪初取得的新成就,给新时代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发展前景仍然值得寄予厚望。
综上所述,新时代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国家的政策支持,不断提升电影的意识形态敏锐性,加强对藏族话语权的捍卫,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增强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加强人文关怀,最终呈现藏族题材电影的蓬勃发展与佳作涌现,成为我国电影发展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注释】
[1]田聪明:《中国电影业“大地震”——国产电影“统购统销”的打破》,载《纵横》2012年第11期。
[2]田聪明:《中国电影业“大地震”——国产电影“统购统销”的打破》,载《纵横》2012年第11期。
[3]哈麦:《专访万玛才旦:独立电影处境比以前更难》,载搜狐娱乐网2015年9月5日。
[4]顾广欣:《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与传播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
[5]《迈向高峰:全国各地电影管理部门负责人访谈录(西藏)》,载搜狐网2019年3月24日。
[6]胡守勇:《正确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的斗争性》,载《湖南日报》2021年1月25日。
[7]杨欢:《西方电影为达赖涂脂抹粉 塑造“高大全”形》,载中国新闻网2009年6月17日。
[8]谢飞、梁光弟等:《〈益西卓玛〉走进西藏》,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4期。
[9]路军:《瞭望: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行动指南》,载新华社客户端2021年4月12日。
[10]孙闻:《好莱坞纪录片〈真实的西藏〉在京首映》,载西藏在线网2013年12月11日。
[11]国际锐评评论员:《真实的西藏击碎西方反华势力的“人权”谎言》,载中华网2021年5月22日。
[12]张芮绮:《习近平心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载新华网2021年8月27日。
[13]本刊记者:《〈红河谷〉是一次人生的攀登——冯小宁导演访问记》,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4]饶曙光、李道新等:《地域电影、民族题材电影与“共同体美学”》,载《当代电影》2019年第12期。
[15]饶曙光、李道新等:《地域电影、民族题材电影与“共同体美学”》,载《当代电影》2019年第12期。
[16]饶曙光:《少数民族电影与共同体美学》,载中国作家网2020年12月22日。
[17]兰波:《万玛才旦访谈:藏族聚居区的现实与想象》,载新浪网2020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