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新时代藏族题材电影发展的新趋势

结语:新时代藏族题材电影发展的新趋势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对中国进入新历史阶段的新概括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电影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2017年的电影《战狼Ⅱ》,是我国主旋律电影的重要收获,观影人次达到1.4亿,成为我国电影市场自1998年以来的观影人次新高,票房最终达到史无前例的56亿元之多。2018年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在中国大陆票房突破30亿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批示,被认为是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巅峰之作。2019年2月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成为我国科幻电影的代表作,票房突破46亿元。2021年2月的电影《你好,李焕英》票房突破50亿元,成为我国家庭温情类电影的高峰之作。

正是在国内电影屡破新高的环境下,我国藏族题材电影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并展现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其发展趋势令人期待。这主要表现在从藏族题材电影到藏族题材电影的转变,藏族题材电影网站与藏族题材电影文化圈的形成,藏族人才的快速成长与藏族人观影习惯的逐渐养成,藏族电影数量的较快增长与影响力的显著加强等。另外,藏族题材电影走向世界并频频获奖,展现了真实的中国西藏影像与藏族形象,对新时代的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藏族题材电影网站与藏族题材电影人才文化圈的形成

2004年,藏人文化网正式创办,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藏人文化网已经成为外界了解藏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欢迎。其中,藏人文化网专列了“影视”频道,成为人们了解藏族影视的重要渠道。该影视频道包括“精选”“影视会客厅”“西藏影视之旅”“影视盛典”“影视留声机”“涉藏影视年度榜”,堪称集资料性与评论性于一体的藏族题材电影网站。而且该网站的影视资料,详细、较为全面,是了解21世纪藏族影视发展的渠道站。

另外,大型藏族题材电影网站喳喳电影网,以藏语作为主要的网页呈现,并同时备有汉语、英语等多种语言可以使用。其同名微博已经拥有了近1万粉丝。其微博自我简介中指出:“这个电影网站2013年5月17日开通,囊括各类跟藏语电影有关的视频、图片、文字,也是信息量最大的藏语电影网站。”2019年4月10日,该网站指出:“电影艺术在现今的藏族聚居区盛行,藏族年轻人们倾心致力于此,与此同时喳喳影视传媒文化(北京)有限公司汇集了藏族聚居区各级导演作品。为了答谢广大电影爱好者,我们还制作了精美的电影宣传画册即喳目CARD、电影专题刊物等。”由此可以看出,该网站以藏语为主,致力于藏族电影的宣传与弘扬,并拥有大量没有公映的藏语电影和独立性的实验电影,介绍了很多初出茅庐的藏族电影青年才俊。这对呈现藏族题材电影的最新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以后,藏族题材电影的活动也日益增多。2016年,由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拉萨民间影像论坛等机构主办的藏地“新浪潮”高原影像中国巡回展启动,在成都、西安、北京、上海、广州多个城市进行巡回展映,最后在拉萨“压轴”上演,产生了广泛影响。这次巡回展映,是第一次将来自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藏文化区域的本族创作,以一种影像生成的“集体行为”和“个性范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荐。藏族题材电影的领军人物万玛才旦对此表示:“以前我们看到的可能更多是从外部来看藏地的生活。而藏地‘新浪潮’与以往的藏族题材影像相比,首先作者是藏族人,有藏地经验、藏族文化背景,他们的视点可能更容易,更直接地切入这一类题材的内部,从内部来看待这个民族。”[1]2017年,这个活动继续得到发展,播放了《英雄谷》《藏爱》《红丝带》《路》等电影。这些电影并没有进入院线,但通过巡展被更多的人熟悉。

2016年,藏族著名导演松太加的家乡同德县,建立了迄今为止我国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穹庆影视文化基地。该基地投资数千万元,旨在为藏族聚居区电影制作、培养藏族聚居区新型影视人才以及推动藏族聚居区影视文化发展提供服务,并招收了多名藏族题材电影青年爱好者到此接受专业培训。“松太加说,近年来国内外获奖的本土电影70%均拍摄于同德县境内,来自同德境内的一批专业影视人才也相继脱颖而出,为基地落户同德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基地先后拍摄、制作完成的《太阳总在左边》《河》等作品,先后荣获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金考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提名奖等诸多国内外奖项。”[2]

另据《光明日报》报道,2017年6月,“首届‘穹角奖’原创电影剧本征集大赛颁奖典礼在青海西宁举行。昂却本的《雾途漫漫》获得本届大赛最高荣誉——天珠穹角奖,王再宏、达杰丁增的《小城桑达》获得绿松石穹角奖,才让项秀的《嘎乌盒》和叶西多杰的《我的名字怎么写》获得蓝宝石穹角奖。本届大赛由青海省广电局与穹庆影视共同主办。”[3]随后的第二届、第三届活动也顺利举行,大大地激发了藏族题材电影剧本的写作热情。

2018年8月25日至26日,首届喳目西藏电影展在甘肃甘南桑科草原举办,来自五省区藏族聚居区的专家学者、导演、演员、摄影师及电影爱好者齐聚这一盛会。藏族著名导演万玛才旦与松太加担任影展顾问,这是专门为藏族题材电影举办的电影节。在影展期间,藏族聚居区的专家学者围绕藏族题材电影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藏族题材电影的艺术特色与思想表达、藏族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等重要议题展开讨论,达成了共识。这次影展还发布了首本藏文电影期刊《博语电影》和藏文电影图书《六十位导演》。影展播放了《生命之轮》《静静的嘛呢石》《糌粑》《漫长的冬天》《河》《塔洛》《故乡》《老狗》等电影,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产生了较好影响。

正是有了这样的创作氛围与人才储备,藏族题材电影在最近几年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数量也大幅度增长。如在2020年,就有旦真旺甲导演的电影《飘》,万玛才旦导演的电影《永恒的一天》,达杰丁增导演的《歌者》,德格才让导演的电影《他与罗耶戴尔》,嘉熙东强导演的电影《格萨尔藏戏》,扎加导演的电影《索朗热登》,才让多杰导演的电影《夏天的雪》等作品问世,显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综上所述,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藏族题材电影人已经展现了团结合作、协力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形成了各种文化圈子,积极举办各种电影活动。其中,影视基地的建立、影视报刊的创办、电影展的举行等,有力地彰显了藏族题材电影发展的美好前景。另外,很多藏族年轻人注册影视公司,成立影视工作室或者组建较为专业的创作团队,自发组织各种讨论会或者小型论坛,为藏族题材电影发展注入无限生机,也为自己的快速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这就为新时代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去符号化”与新现实主义创作日益成熟

2018年10月,藏族导演松太加的电影《阿拉姜色》上映,引起一定的关注。其主演容中尔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作为藏族人,我看过很多国内外藏族题材的电影,但是这些影片都给我一种符号化的感觉:‘都是很美的风光,辉煌的寺院、心灵的救赎,很标签化,迎合了一些观众的口味。但是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来大家对西藏的了解是表面的,其实西藏人与世界上所有的人是一样的,都有喜怒哀乐,家庭里都有矛盾,夫妻也都会吵架,我们想拍出西藏人最真实的一面,能让大家真实认识到西藏不光是山水纯洁,人,才是最真最美的。’”[4]

正是这种“去符号化”的努力,松太加在拍摄这部电影时,故意淡化藏族地区的蓝天白云,专挑阴天时拍摄,其目的就是要引导观众关注“人”而非美景。进一步来看,以万玛才旦、松太加为代表的藏族导演,极力呈现了个人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并以“作者电影”的标签构成了藏地电影“新浪潮”的特色。其中,表达藏族人民的普遍生存境遇,着力挖掘其人性,追求自己的真实体验,进而呈现了一股“去符号化”浪潮。这与20世纪的藏族题材电影形成了明显区分,成为藏族题材电影新锐力量崛起的主要标志。

在关注“人”的同时,21世纪的藏族题材电影呈现了浓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风格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藏族新锐导演的电影取材,大多是活在当下的藏族人的遭遇。如电影《老狗》《塔洛》等,均聚焦藏族最普通的老百姓。二是在拍摄手法上,藏族导演喜欢以长镜头凸显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如电影《塔洛》以10多分钟的长镜头作为开端,其现实主义的气息扑面而来,表现了塔洛内心的思绪流动。三是在新的符号构成中,KTV、短发女青年、汽车等时尚风已经吹进了普通的藏族人群体中,呈现了21世纪藏族人的新面貌。四是从文化内涵上来说,藏族导演喜欢呈现传统藏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裂缝,呈现两种文化碰撞下人的心灵挣扎。这正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表现优势。

一般来说,万玛才旦的电影《静静的嘛呢石》被公认是藏族题材电影发展的分水岭,是藏族导演开始崛起的重要标志。这部电影正是高举现实主义的大旗,聚焦一个小喇嘛的思想活动,呈现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随后的《老狗》《五彩神箭》《塔洛》《气球》《撞死了一只羊》等,均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优秀之作。正是在领军人物万玛才旦的影响下,21世纪的藏族导演,包括松太加在内,大多走上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道路,形成了一个与以往藏族题材电影不同的“新现实主义”浪潮。

藏族题材电影的这股浪潮,与二战结束后在意大利兴起的“新现实主义”浪潮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底层普通人民的生活,聚焦中下层百姓的喜怒哀乐。在形式上,21世纪的藏族题材电影喜欢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讲究对生活细节的铺陈,都有一种纪录片的风格。如2020年公映的电影《气球》,主要以一户藏族家庭的冲突为视角,以大量细节铺陈一个女性的遭遇,展示了藏族人家面临信仰与世俗选择困境时的挣扎与冲突,新现实主义风格较为明显。这部电影的导演万玛才旦曾表示,他试图在这个故事中呈现当下人普遍遇到的困境。在生死轮回、灵魂信仰等带有鲜明藏地传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气球》的女性及家庭色彩更为浓厚。

藏族题材电影的新现实主义风格,曾被赞誉为最能呈现21世纪藏族的真实生活,这包括真实的藏族聚居区风貌,真实的藏族生活、信仰,真实的生存状态等。但已经有很多专家发现,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族导演,在电影艺术中有一种“纯化”现象。如万玛才旦的电影《寻找智美更登》中,只是呈现了藏族人的活动轨迹。但事实上,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有多个民族存在,是一个“民族大杂聚”地区。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21世纪藏族导演很少呈现藏汉人民之间的交流和文化碰撞,其现实主义视角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三、藏族导演的民族身份确认与藏地人才的快速成长

2005年,万玛才旦的电影《静静的嘛呢石》问世,引发了广泛关注。一方面,这是第一部由藏族人拍摄的藏语电影,其开创性毋庸置疑。另一方面,藏族导演的身份确认,使得藏族题材电影开始转化为藏族题材电影,并避开了他者视角的“香格里拉想象”。更重要的是,藏族身份的导演能够从民族的内视角出发,解构附加在藏族文化上的神秘感,还原藏族聚居区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进而成为真正的主体表达。

在藏族导演的影像呈现中,藏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正在经历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全球化奇迹,并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正是在这一剧烈变动中,藏族精英人士的身份焦虑与文化传承意识日渐凸显,藏语电影登上国内影坛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与此同时,藏族普通人所遇到的身份迷失和文化焦虑,成为藏族题材电影关注的重点。影像内外的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成为21世纪藏族题材电影的突出特色。

在现实实践中,人们可以发现,万玛才旦从2009年的《寻找智美更登》开始,其创作与拍摄团队均为青海的藏族老乡,这包括主演、摄影、录音等大量的主创人员与工作人员,进而培养和锻炼出大批人才。他曾经说:“其实,我希望自己电影的主创都是藏族人。因为很多细节,不熟悉藏地的话是很难用心捕捉到的。比如拍摄《老狗》的时候,有一场在草丛中行走的戏,录音师德格才让要求工作人员都光着脚,把裤子也脱了,避免发出摩擦声,这样才能录下这片草原的干净声音。”[5]

这个以万玛才旦为核心的创作群体,持续制作了大量电影作品,并在国际影展上频频获奖。这样的成就形成了明显的示范效应,使得一批又一批的藏族年轻人走向了电影创作之路。这为藏族题材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万玛才旦与德格才让、松太加的关系令人称道。在他们一开始拍摄电影时,万玛才旦一般做编剧兼导演,松太加负责摄影和美术,德格才让则负责录音和音乐工作。三个人默契配合多年后,每个人都找到自己喜欢的电影主题,都做起了导演。德格才让完成了他的处女作《他与罗耶戴尔》,松太加则凭借《阿拉姜色》一举成名。现如今,藏族导演成为我国电影导演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电影走出去的又一重要力量。

虽然万玛才旦认为藏地是自己的精神故乡,藏族题材是我国电影题材的宝库,并一再确认了自己的藏族导演身份。但在电影市场化的新时代,万玛才旦又明确强调,自己拍摄电影并不仅仅是拍摄给藏族人看的。“从拍摄第一部电影开始,他就明确,自己的电影不只是拍给藏族人看的,而是能够超越族群,超越地域,超越局限。就像那个 ‘小辫子’塔洛,在他对于身份的迷失里,我们似乎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6]

正是随着藏族题材电影的飞速发展,对藏族影视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提升,人才培养开始提上日程。除了前文已经提到的“穹角奖”原创电影剧本征集大赛发现的一批人才,以及松太加在穹庆影视文化基地招收的一批藏族题材电影爱好者进行专业培训外,我国的高校也看中这一市场需求,纷纷开设相关专业,加速培养藏族题材电影人才。如西北民族大学尕藏才旦教授,通过该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点,培养了一批藏族影视研究人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语系,更是专门开设了戏剧影视专业,并与已经成名的藏族影视从业者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藏族影视人才。可以说,培养藏族影视人才,已经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相关高校也积极行动,为藏族影视人才储备后续力量,展示蓬勃发展的前景。

综上所述,21世纪的藏族题材电影,经过近二十年的积淀,在新时代呈现了新的发展气象,已经由原来万玛才旦的单打独斗,到现在藏族题材电影观赏与拍摄的蔚然成风,展示了藏族电影发展的光明前途。其中,藏族题材电影的去符号化努力,以及聚焦普通藏族人喜怒哀乐的现实主义风格,正是藏族电影逐渐成熟的标志。藏族导演的内视视角,以及超越种族地域限制的努力,正是藏族题材电影逐渐走向大众的希望,并促使藏族题材电影融入中华民族电影发展的大潮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文化意识,成为我国电影史上重要的成就体现和组成部分。

【注释】

[1]陈韬彬:《藏地“新浪潮”影片首次全国范围内巡展》,载中国新闻网2016年10月22日。

[2]孙睿:《中国藏族聚居区最大影视基地落户青海同德》,载中国新闻网2016年12月13日。

[3]万玛加:《首届“穹角奖”原创电影剧本大赛开奖》,载《光明日报》2017年6月3日。

[4]张嘉:《藏族电影 不只是风光和寺院》,载《北京青年报》2018年11月1日。

[5]一条:《对话万玛才旦:我不是只给藏人拍片》,载豆瓣电影网2019年4月27日。

[6]书本放映168期:《万玛才旦作品展映,超越族群极限》,载腾讯网2021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