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藏族题材电影:藏族社会现实的影像塑造与形象传播

五、其他藏族题材电影:藏族社会现实的影像塑造与形象传播

1978年的《冰山雪莲》,将红军长征时期留下的婴儿金珠的命运,一直贯穿到新中国成立后西藏的和平解放,承接了新中国的红军长征叙事与农奴叙事规范,显示了过渡时期的电影特色。1979年的《丫丫》与《雪山泪》,虽然情节不同,但故事的内核与《冰山雪莲》大同小异。

这一时期的电影《奥金玛》较为特殊。这部拍摄于1977年的电影,是“文化大革命”思想在艺术界继续产生影响力的重要体现。该电影主要讲述在1962年,县长丹增在西北藏族聚居区推行“分户放牧”,大队党支书奥金玛抓住这一“阶级斗争”新动向,与阶级敌人慈治木和有严重资本主义自发思想的中牧才劳进行坚决斗争。虽然受到了县长的撤职处分,但奥金玛仍然取得了最终胜利。这是转折时期的电影,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我国藏族题材电影,开始聚焦藏族社会现实,并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我国精神血脉相连。1982年的《第三女神》,描述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艰辛过程,并插入了一个身穿兽皮的“雪人”——藏族姑娘小卓玛的成长故事。最终经历重重困难,在汉藏民族的团结拼搏下,登山队员成功征服了珠穆朗玛峰,把红旗插上了珠峰的最顶端。1984年的电影《车轮四重奏》,将两个解放军战士与一个藏族姑娘及藏族猎人的患难与共呈现给观众,塑造了四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歌颂了我国汉藏一家亲的友情与爱情。

1986年的电影《女活佛》,改编自秦文玉的同名小说,是以一个藏族活佛与国内外分裂势力做斗争,最终回归祖国,积极投入国家统一与佛教事业发展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维护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影片导演曾说:“一是对1959年的叛乱事件进行了淡化……影片没有出现一个穿军装的……在女活佛流亡印度的戏中,我们没有表现出印度的官方政府,只是写了女活佛同印度人民的友谊。这样做反而有助于突出影片的主题,也符合中央的有关精神。”[1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影片拍摄的主要意图。从藏族题材电影发展史来看,此类题材在我国大陆藏族题材故事片中是非常少见的,值得重视。

1991年的电影《世界屋脊的太阳》,讲述政府在西藏建设电站,最终地热工程师方京生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故事。这部电影也成为中央支持西藏发展的真实缩影。

1995年的电影《孔繁森》,是根据西藏阿里地区原地委书记孔繁森的事迹创作改编,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真正做到了以情感人,细腻反映了一名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影片获得1995年度华表奖(政府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等多项大奖。1996年的电影《杰桑·索南达杰》,真实表现了杰桑·索南达杰带领濒临绝境的牧民们征服富饶又暴虐的可可西里。最终,为保护藏羚羊,他只身一人与十八名持枪歹徒进行枪战,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两部电影都是对先进人物的赞颂,其高尚精神颇有感染力。

1993年的电影《在那遥远的地方》,把“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的传奇经历搬上银幕。这部电影涉及多个民族,其中的藏族姑娘卓玛富有艺术魅力。1999年的电影《遥望查理拉》,描写青年女医生安云在婚后的第九年决定进藏找丈夫离婚,最终却又理解和原谅了久不归家的军人丈夫,讴歌了我驻藏部队军人高尚的革命情操。1999年的电影《弹起我的扎年琴》,描写扎西酷爱弹奏扎年琴,发誓要考上西藏艺术学校,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几部以藏族传说或历史事迹改编的电影。如1983年的电影《神奇的绿宝石》,主要以九寨沟的传说为蓝本,富有神话色彩。同年的电影《熊猫历险记》,则富有童趣,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电影。1984年的电影《卓瓦桑姆》,以花仙卓瓦桑姆的经历为主线,凸显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1988年的电影《松赞干布》,以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故事改编而成,讴歌了藏族英雄的光辉事迹。1993年的电影 《独龙纹(文)面女》,则是根据张昆华小说《不愿文面的女人》改编,描写了独龙族文面女阿南与藏族青年顿珠的真诚爱情,富有传奇特色。

综上所述,1977—2000年的藏族题材电影,或讴歌了中央对藏族的巨大支持,包括藏族干部与驻藏官兵的伟大精神;或呈现了藏族社会的巨大变化,描写了藏族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或以民间传说和藏族历史为蓝本,把藏族文化的底蕴搬上银幕……进而产生了《无情的情人》《红河谷》《盗马贼》《益西卓玛》《孔繁森》《杰桑·索南达杰》等一批影响力深远的经典作品,显现了藏族题材电影发展的活力,预示了21世纪藏族题材电影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