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到多元,从宏大到具体的我国影像中的藏族形象解读

二、从单一到多元,从宏大到具体的我国影像中的藏族形象解读

藏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承担着维护国家统一、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我国藏族影像的拍摄与公映,呈现了 “主旋律”的单一色调。其中包括新旧西藏发展的对比呈现,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匪帮的截然不同等。这些影像所显示的藏族形象,大多是由黑暗到光明、由苦难到幸福的新生之路。《百万农奴站起来》《农奴》等电影,都呈现了这种鲜明的基调。

改革开放后的我国文化界,出现了多元化思潮,我国电影也更加丰富多彩。这股思潮所及,也直接影响了我国藏族题材电影。《红河谷》《贡布的幸福生活》等影像,呈现了与之前不一样的美学色彩和多样题材。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时期的藏族题材影像,不管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其主旋律的色调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影像语言更有说服力。

宏大的主题风格,在20世纪末开始发生变化。《八廓南街16号》《平衡》等纪录片的出现,使得我国藏族题材影像逐步聚焦普通的藏族人。21世纪以来,藏族导演迅速崛起,出现了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老狗》《塔洛》《气球》等经典电影,普通藏民的喜怒哀乐与整个藏族的现代化进程大量呈现在银幕之上。纪录片也开始更多地关注普通的藏民生活,力图以小见大地反映21世纪我国藏族的现代进程。与此同时,藏族的风光、文化、历史、民俗等题材,也被广泛地呈现在影像之中。

我国藏族题材影像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而出现了更多的题材选择。但从思想方面来说,宏大的主题建构并没有离场,只是显得更为隐形。如在电影《老狗》中,表面上虽然呈现了藏族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但在更大的主题表现上,却是汉藏百姓之间交流的频繁,以及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在纪录片《德拉姆》中,表面是讲述茶马古道的沧桑历史,但其背后的国家意识与中华情结随处可见,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电影中的藏族形象,除了家国意识与中华情结外,还有雪域神山、佛教圣地等独特形象。大致来看,有以下几种形象值得注意:

一是独特地理位置带来的自然风光与探险魅力。在我国电影中,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涉及探险类题材或者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应该首属以西藏为代表的藏族区域。这里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较多的无人区,有众多的雪域深山,其形成的自然风光与探险魅力,在我国区域中具有独特魅力,也是我国电影的聚焦点之一。

二是藏传佛教带来的宗教文化魅力。西藏作为世界著名的宗教区域之一,藏传佛教几乎覆盖了西藏全境。其神秘性、虔诚度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性,在我国区域都是首屈一指,并以历史的悠久性著称。也正因如此,有关我国藏族宗教信仰的电影,以及藏传佛教魅力的纪录片,在我国宗教题材类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是藏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区域形象。酥油茶、朝圣、转经轮等众多的符号意象,已经成为藏族人民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在我国电影中,这些生活符号的出现,观众立即会辨认出这与藏族相关。在此基础上,藏族形象的中国影像呈现,使得藏族生活方式被全国人民所熟知,部分生活符号也被其他各族人民所借鉴,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是西藏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位置。我国自鸦片战争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藏也饱受殖民者的觊觎,电影故事片《红河谷》就呈现了那段历史。事实上,西藏命运与中华民族命运已经成为紧密的共同体,西藏发展被世界广泛瞩目。这一切,都使得藏族发展的影像呈现,具有世界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电影中的藏族形象,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主题下的多元色彩呈现。包括藏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由宏大到具体的发展历程,表现了一个可以触摸到的更真实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