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朴素记录直抵人心
1991年,王海兵执导的纪录片《藏北人家》上映,迅速引起广泛关注,获得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金熊猫大奖、全国电视外宣节目荣誉奖并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这部纪录片摆脱了那种呈现藏族风俗人情或者藏地自然风光的套路,主要讲述了藏族牧人措纳一家人在藏北草原上一天的生活,真实自然却又朴素动人。但这部纪录片中出现的人物,并没有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而是画面和解说词互相配合推进,表现了独特的藏地风格。
从艺术上来看,这部纪录片画面优美自然,解说词恰当并具有诗意。在解说词中,编导把自己对藏族文明的理解呈现给观众,如解说词 “藏族牧人的祖先正是在这个高寒缺氧、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游牧文明。令人注目的是,藏北草原的遥远和艰险筑成了一道厚重的屏障,将自己和外部世界远远地隔开,使今天的藏北文明得以保持同几千年前基本相似的形态”。另外,解说词配合画面,将藏族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出来,如解说词:“牧人们有自己的娱乐方式,男人们闲暇时喜欢玩一种掷骰子的游戏。每个人几根小棍儿,在围成一圈儿的小石头障碍上前进,以挪骰子的点数来决定走几步,先到者为胜。游戏充满情趣。牧人们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他们口中念念有词,希望得到神的帮助,获得自己想要的点数。”纪录片《藏北人家》正是在画面呈现与解说词配合的演绎中,将一个普通牧民家庭的生活、娱乐、信仰以及女人爱美的天性展现在观众面前,进而反映了藏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独特心理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导演王海兵携这部纪录片参与了法国戛纳国际电视节,并记录了外国人对这部纪录片的相关评论,颇有价值,现摘录部分观点:“‘解说词太诗化了,这不符合我们的创作习惯。西方人比较中性,一般不赞美某一事物,或许牧民生活本身充满诗意,这样的创作方法当然也不是不可以’,短片组的评委赛尔日告诉我。‘牧民生活表现得过于诗化,一切都那么协调,那么美好,面临的困境没有讲。’‘解说词多了些,有些与画面重复。’创造性纪录片评委主席、美国的理查·李考克先生评价说:‘如果非要谈它的缺点,那么影片对我来说,太干净了一点。一方面,拍得很好,工作是杰出的。但另一方面就显得形式化,太工整了。我作为纪录片工作者,认为要做得那样完美,不加以组织是不可能的。如果把拍摄者的一些活动加进去,或许会好些,当然那又不是你的风格。不过目前片子显得太条理化,生活不可能那么有条理。’”[12]
1997年,段锦川执导的纪录片《八廓南街16号》,获得了法国蓬皮杜中心“真实电影节”的大奖,曾引发业内人士的广泛讨论。所谓的八廓街,是环绕拉萨大昭寺的一条街道,这里曾被认为是拉萨的中心。八廓南街16号,则是八廓街四个居委会之一的八廓居委会办公所在地。这部纪录片就是记录了这个居委会里所发生的种种事迹,包括治安管理、妇女问题、人口流动、摊贩管理、居民纠纷、文化扫盲等,进而透视了西藏这个最基层的权力机关和普通藏族人民之间的朴素关联,取得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相对以往的纪录片,这里没有出现壮美景观和布达拉宫,而是聚焦了生活在这里的普通人群,在缓慢而琐碎的影像记录中呈现了最真实的西藏。有专家曾指出:“在这部纪录片长达10个月的拍摄过程中,段锦川采用的是近似于人类学‘参与观察’式的田野作业方式,他的摄制组每天都在八廓街居委会办公室的环境中,与工作人员一同坐班,观察他们的工作程序,了解他们在系统中的作用,分析工作人员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一种可被预测、评估与调整的创作理念和文本结构。这一参与过程也让居委会成员和附近居民逐渐接受了摄制组的存在,不再排斥后者的拍摄活动。”[13]
正是在这样的拍摄过程中,纪录片《八廓南街16号》呈现了一种无音乐、无观点、无解说的三无状态,完全是真实的声音、真实的场景、真实的细节,朴素自然却又撼动人心,成为我国纪录片创作的经典之作。但另一方面,这部纪录片放弃了西藏的蓝天白云,也没有激烈的人物冲突,更没有富有诗意的解说词,只是呈现了琐碎的日常生活,因而其传播力受到了影响,普通观众很难从中得到审美愉悦,其影响力主要在纪录片界。另外,导演段锦川在这一时期还拍摄了纪录片《加达村的男人和女人》,展现了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上,一个靠贩盐为生的平凡村庄里的日常生活。
1998年公映的纪录片《尼玛和晓敏》,讲述云南大理古城的尼玛(藏族)和晓敏(白族)这对个体户夫妇,先是依托大理“文献名邦”“风花雪月”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优势,租下“茶花号”邮轮,在洱海做起服务旅游一条龙。后又在有名的“洋人街”上办起了第一家“西藏咖啡屋”和“尼玛画廊”,直至建成“湄公河文化艺术中心”。这部纪录片时代感强烈,是一部反映新时期少数民族生活的好作品,获得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等多种奖项。
导演王云龙曾指出:“在《尼玛和晓敏》60分钟节目的拍摄和编辑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我们该做的事,做得自然,做得有说服力,用一颗求真求实的平常心、用一份真情真意真感受去拍好每一个镜头、录好每一句话。给人们记录一个有深度、有特色、有情趣的云南故事,向人们介绍一对有追求、有作为,心灵美好、观念超前的少数民族人物,从他们的奋斗史中折射出边疆的社会进步史。现在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14]由此可以看出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与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