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特征:视听符号混融下的藏族题材电影风格

三、美学特征:视听符号混融下的藏族题材电影风格

从电影艺术的表现方式来看,画面与声音是最重要的艺术元素,由此形成的视听符号所传达的意义符号,就是电影所要表达的艺术内涵。甚至可以说,影像艺术本质上是符号艺术。电影艺术在影像呈现中,视听符号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观众在欣赏电影艺术时,不仅仅是观赏视听盛宴,更要领悟视听符号背后的意义、意境和意象,由此会形成不同的电影风格。一般意义上,藏族题材电影的视觉符号可从人物符号、建筑符号、景观符号、动物符号、宗教符号等方面来分析,进而研究其画面色彩与艺术风格。听觉符号则大多可从音乐符号、同期声符号、解说符号等方面入手,分析研究听觉符号所带来的审美意蕴与美学风格。

纪录片《西藏一年》在视觉符号的艺术传达上,是由西藏的建筑景观开始,其宏伟庄严的寺庙,直接给观众以鲜明的视觉冲击。随后的藏式民居、村落、街道等西藏传统特色建筑映入眼帘,接下来便是人物,有喇嘛及妇女主席、村长这些领导干部,也有孕妇、三轮车夫、情侣、老人、藏医等普通人,从而展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西藏社会画卷。其中,普通藏族人的视角呈现,给中外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其他藏式建筑、民居、街道、寺庙等,都为普通藏族人的生活铺垫了外部环境,进而使得普通藏族人的形象更加生动感人。在听觉符号的艺术呈现上,《西藏一年》的同期声远远超过解说声音,其目的就是要塑造一个客观理性的姿态,避免主观的解说破坏这一立场。其开端的藏语女歌声,是音乐符号的艺术运用,响亮而富有诗意。

故事片《红河谷》中,一座座雪山、一道道山川,壮美而富有情感。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纯净无瑕的海子湖,更是衬托了藏族人民淳朴奔放、敢爱敢恨的民族个性。男女主人公的传奇爱情,浓烈而又浪漫,直到残酷的战争开始,视觉冲击力达到了顶峰。随后的结局,悲壮而又让人反思。雪山的鲜血和无尽的沉思,都使得这部电影的视听符号书写,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在纪录片《第三极》中,开端仍然是以传统藏歌为主,但解说词比例更高一点,其目的是揭示画面的诗意色彩,建构编导心目中的精神境界,传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这部纪录片在视觉盛宴的营造上,成就更为突出,这在纪录片章节中已经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事实上,雪域高山、珠峰峡谷、青稞酒、酥油茶、牦牛、藏獒、蓝天白云等区域特色的景观符号,使得西藏等藏族聚集区富有特色,视觉辨识度较高。喇嘛、寺院、转经轮、朝圣等宗教符号的反复出现,既是藏族人民真实生活的银幕再现,也是弘扬藏族文化的有效载体。但这些视觉符号的反复出现,已经使观众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其实,新时代西藏生活符号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技术、影院舞厅为代表的现实生活方式、藏族干部奋发有为的人物符号等,还有极大提升空间。

由视听符号组成的藏族题材电影,特别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就会形成较为明显的电影风格。一是自然符号充盈的电影,就会充满壮美奇绝的审美特征,视觉冲击力较为强烈。二是宗教符号较为强烈的电影,就会呈现悠远迷人的内涵特色,听觉符号更有表现性。三是平民人物符号为主的电影,一般就会出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汇下的心理复杂性,故事内涵往往发人深省。四是家国符号丰厚的电影,就会出现主旋律色彩浓厚的思想之美,往往能激发观众的国家认同感。

从人物符号的视角来看,国际化视野和平民化视角成为十多年藏族题材电影发展的重要特色。如《西藏一年》对西藏旅店老板等平凡人的聚焦,以及出现制作佛像的印度人、雪豹专家乔治·夏勒等国际人士,都凸显了这一趋势。围绕珠穆朗玛峰出现的各国登山者,也具有国际化视野,如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这种趋势的出现,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与编导创作观念的变化有关,更有利于藏族题材电影的国际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