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记忆与学科发展——西南大学文学院“雨僧文库”序

学术记忆与学科发展——西南大学文学院“雨僧文库”序

西南大学文学院“雨僧文库”丛书即将出版了,这是一件令人非常高兴的事。为它写上几句话也让我从心底里生出一种特殊的感怀。岁月的流逝总会让人忘却许多往事,而有些记忆无论经过多少岁月,却总是很难消失,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前行道路上的重要标记。一个人的成长如此,一个学科的发展和一个学院的建设也是这样。

西南大学文学院的前身为1940年建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和1942年建立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国文系,1950年合并为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2003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的大学包括学科的建立及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拥有近80年的学科历史也就算比较久远的了。所以,在介绍时说它历史悠久,此言不虚也。一大批名家先贤先后汇聚于此,探研学术,传承文脉。1949年前,有胡小石、吴宓、高亨、商承祚、唐圭璋、台静农、罗根泽、詹锳、李何林、魏建功、李霁野、赖以庄、吴则虞等在这里潜心治学,为科学研究建立了严谨求实的学术传统。1949年后,亦有吴宓、高亨、赖以庄、钟稚琚、郑思虞、何剑薰、徐德庵、杨欣安、魏兴南、曹慕樊、徐无闻、李景白、谭优学、李运益、刘又辛、荀运昌等学者继续在此传道授业,筚路蓝缕,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文学院设有中文系、影视艺术系、汉语国际教育系;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美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国语言文学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我相信一个学科的历史和发展总是由一代又一代学者创造的成果累积而成的。为了坚守学术精神,保存学术记忆,发扬学术传统,学院积极筹划了这套“雨僧文库”。我们选取了文学院前辈学者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曹慕樊先生的《庄子新义》,谭优学先生的《唐诗人行年考》,徐无闻先生的《徐无闻批注〈唐人万首绝句选〉》,荀运昌先生的《诗词及楹联写作》,熊宪光先生的《亦说文稿》,徐洪火先生的《中国古代戏曲史纲》;刘又辛先生和方有国教授合著的《汉字发展史纲要》,杨欣安先生的《杨欣安现代汉语论集》,翟时雨先生的《语言漫议》;苏鸿昌先生的《大旨谈情:苏鸿昌文艺美学文集》,曹廷华先生的《文艺美学论稿》;苏光文先生的《新文学:新观念新文本新交流》和胡润森先生的《胡润森论戏剧》等13册。如做一个简单划分的话,它们可分为古代文学及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及语言应用、文艺学及美学,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学科板块和知识领域。这些论著的选择不拘形式,有的是旧作再版,有的是论著新编,有的是学者选集。这些前辈学者和他们的论著都曾在学科和学术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代表或者说体现了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历史特点和学术优势。有点儿小遗憾的是,名为“雨僧文库”,却没有编入吴宓先生的著述,只有等待以后再来弥补了。

西南大学文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长期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发展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支撑,以社会服务与文化创新为动力的学院发展之路。就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而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好高骛远,不追逐时尚,把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做向深处,不搞花架子,紧紧抓住人才队伍、学术成果和学术环境等条件要素,去做学科建设。搞学科建设,首先要有人,其次要做事,另外还要有做事的环境和心情。有人就是要有从事教学科研的人,做事就是做教学科研之事。大学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工作,还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教学科研形式不同,目标相近,都是为了人才培养,它们会有偏重,但不应分彼此。学科建设亦非一朝一夕之事,要一步一个脚印,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和境界。在学术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链条上,历史总是一环扣一环,后来者不应忘记前行者的坚实步履。学术研究是个人的人生事业,学科建设也是学院的名山工程。对个人而言,学术研究要有兴趣,更要有理想、有毅力。过去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不同于当下,不像今天这样,从学校到学院都在一个劲儿地鼓噪。他们为什么对学问有兴趣?为什么那么执着?为什么做?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他们肯定是有思考的。我想,从这些论著里,我们既可学习到一些做学问的方法,悟出一点儿做学问的门径来,也能感受到他们严谨认真的学术道德和高贵豁达的学术精神。今天的学术环境虽然变化了,做学问的条件和成效也不一样了,但高远的学术理想和执着的学术精神还是应该继承下来,坚守得住,才能发扬光大。

这套前辈学者成果的出版应是西南大学文学院学科建设的大喜事。近年来,我们连续筹划了“博导文库”和“中青年学者文库”,正在筹划“学科及学术专题文库”。“雨僧文库”主要是前辈学者文库,它是西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发展中的学术积淀和学科基因,它的出版,有助于学院的学术传承,也让学院的学术史更加清晰明朗,学科发展更有底气。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这些前辈学者的家人及弟子们的大力支持,感谢学院相近学科同仁们的积极参与,有了他们的理解和参与,这项工作才得以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也要感谢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吕杭女士的辛勤劳动。

就此说上几句,既表达对“雨僧文库”出版的祝贺,也有对学院学科建设的希冀。

王本朝

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