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后方戏剧的具体时空现象
1.戏剧运动
(1)演剧队运动遍及全国。
抗战戏剧运动中,最独特、最持久、最壮烈也最脚踏实地的恐怕非抗战演剧队运动莫属了。演剧队组建与活动不限于大后方,它兴起于“八·一三”炮火中的上海,直至抗战胜利才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逾时八载,遍及全国,波及海外。
(2)剧协成立。
经阳翰笙、洪深等人倡议,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于1937年12月31日成立于汉口。参加者包括一切剧种,话剧之外,有文明戏、平剧、楚剧、汉剧、川剧、陕西梆子、河南梆子、滇戏、桂戏、粤剧、蹦蹦戏,以及各种民间曲艺(如大鼓、相声等)和杂技、魔术、武术等。亦包括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演员、导演、舞美及管理人员等,堪称不同阶级、阶层、剧种、流派的真正全国性的戏剧团体。之后,全国各主要城市都成立了剧协分会。它对推动抗战戏剧的团结、发展、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各类戏剧在艺术上、美学上的互相影响与渗透提供了条件。
(3)陪都雾季公演。
剧协确定每年10月10日为中国戏剧节(1943年国民政府下令改为11月10日,次年又下令改为2月15日)。重庆每年秋末至次年夏初,大雾弥漫,敌机不能前来轰炸,正是演戏的好机会。1941年5月21日,中国万岁剧团发起“星期公演”,实为雾季公演之滥觞。正式公演于10月11日揭开帷幕;至次年5月止,首届雾季公演共演出话剧29出、独幕剧3出,有《大地回春》、《天国春秋》、《面子问题》、《忠王李秀成》、《屈原》、《野玫瑰》、《棠棣之花》、《北京人》、《结婚进行曲》、《重庆二十四小时》、《原野》、《日出》等。最有轰动效应的是1942年3—5月间,《野玫瑰》在抗建堂和《屈原》在国泰大戏院上演的“对台戏”。一时激起轩然大波,鼓吹与抵制交错,激励与抗议并存,活显出“皖南事变”后国共两党斗争的加剧,以及左右两派人士在抗战建国主题理解上的歧异。第二届雾季公演从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在此期间,共演出22出大型话剧:“中艺”演出了《法西斯细菌》、《长夜行》、《风雪夜归人》、《孔雀胆》、《石达开》、《复活》,“中术”演出了《北京人》、《家》,“中万”演出了《蜕变》、《虎符》,“中青”演出了《清宫外史》,还有怒吼剧社的《安魂曲》,国立剧专校友剧团的《哈姆雷特》、《蓝蝴蝶》等,形成“五中会山城”以及“五个剧团三个剧场”(三个剧场指国泰大戏院、抗建堂、银社)等佳话。第三届雾季公演自1943年11月至1944年7月,其间演出《南冠草》、《董小宛》、《牛郎织女》等23台剧目,有些是旧剧重演。第四届雾季公演约在1945年5月结束,演出《郁雷》、《孔雀胆》、《大马戏团》、《光绪亲政记》等。〔1〕
陪都雾季公演连办4年,堪称优秀剧本联袂而出,精彩演出应运而生,在中国话剧史上写下厚重一页。
(4)“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
1944年2月15日,广西艺术馆新厦在桂林落成,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正式开幕。参加者有来自粤、湘、桂、滇、赣等五省的33个艺术团体近千人,有的是冲破敌区封锁而来。该会历时三个月,演出各类戏剧近两百场,同时举办了为期20天的戏剧史资料展览,陈列了自春柳社、南国社、左翼剧联到救亡演剧队等话剧发展过程,还举行了戏剧工作会议。会议报告分工作、专题、学术三部分,与演出、陈列同时进行。〔2〕不要说战时,就是和平年代举办这样的盛会也是很了不起的。
以上四项,堪称抗战中轰轰烈烈又脚踏实地、造益当代又影响深远的戏剧运动。
2.戏剧组织
抗战八年,特别是初期的两三年间,各类戏剧组织应时代急需,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1)职业剧团。
由于战争动乱、河山阻隔、形势需要,以及剧人的居无定所,职业剧团的稳定受到影响,剧团之间的交叉、合并时有发生,剧团的变迁与消失亦属常事;这些对职业剧团的稳定与发展应属不利。但是,40年代以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戏剧界追求“正规化”、“艺术性”的呼声日趋强烈,一些高水平的职业剧团应运则生,与原有的职业剧团构成戏剧专业化的队伍。这是职业剧团发展的一般态势。著名职业剧团有1941年成立,以应云卫、陈白尘、陈鲤庭为领导的中华剧艺社,1941年10月成立于桂林的,以田汉、杜宣为领导的新中国剧社,1942年成立的以夏衍等为领导的中国艺术剧社。这些是共产党所领导的。还有属于国民党系统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剧团、中国电影制片厂的中国万岁剧团、三青团的中央青年剧社等。这些职业剧团多从事职业性剧场演出,演出了大量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的多幕剧。
(2)演剧队。
抗战演剧队的首创权属于上海剧人。“八·一三”炮火烧到上海,剧作家和影剧界人士组成了“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随着战局紧急便组成了“上海救亡剧队”计13个队,分赴各地演出。这类基本上由民间“自发”组织的演剧队形式,从此成了抗战期间遍布大江南北大大小小的演剧队的先锋与“范式”,成了战时戏剧的新的活动方式。1938年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成立了10个“抗敌演剧队”,简称“抗剧队”。此10个队中,计有4个队由“上海救亡演剧队”改编,其余的由原剧团,或招募学生组成。成立后即分派各战区。1939年军委会移重庆。总部因10个演剧队均已派赴战区,便设立教导剧团,归三厅直接指挥,在陪都及成渝公路一带,从事戏剧宣传。1938年5月成立了教育部“巡回教育戏剧队”两个队及一个“实验剧队”,主要在接近前线的后方,如湖南衡阳,或内地如西北宁夏,或陪都重庆附近巡回演出。这些是中央的、官办的、正规的演剧队,至于地方的、民间的、非正规的演剧队,那就多至不可胜数了。
演剧队很能反映时代特色,堪称抗战戏剧组织结构上的一大创举,它是战时戏剧新的活动方式和主要形式。抗战戏剧界把演剧队结构的丰富灵活性、功能的多重性及其内蕴的巨大能量发挥尽致。大后方戏剧所表现出的爱国献身热忱、韧性精神、宣传鼓动性、大众化特征,主要在各类演剧队把戏剧送往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坑道战壕的行动中变为现实。
(3)学院派戏剧组织——国立剧专。
国立剧专1935年10月成立于南京,是当时中国最高戏剧学府。抗战爆发后,于1937年10月疏散至长沙,次年2月迁往重庆,先以曾家岩知还山馆为校址,4月间迁至上清寺,1939年2月又迁至川南江安县城附近文庙,直至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6月迁回重庆北碚,次年夏复员迁回南京,解放后并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
剧专的常规任务是教育和造就戏剧各部门的专门人才。在余上沅校长的指导下,剧专按正规化、系统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它先后聚集的不少教师堪称“一时之选”,它的学生许多都成了当时和以后戏剧界、文艺界和教育界的骨干。
抗战期间,为服务抗战,剧专曾拟定出推广社教与辅助战时戏剧的方法。按1941年12月编印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一览》所记,关于“辅助”分为“指导”、“训练”、“供应”、“编辑”等四类。它们予战时戏剧工作者以人力物力的帮助,而减少其在工作之中的困难,使战时戏剧得以广为展开,以增进普遍深入宣传之效。其影响和效果十分显著:三年来经本校之辅助导,不下千余人;各军师政治部、戏剧宣传团队,及后方各省市民众教育团体,地域遍及川康江浙皖闽鲁晋冀察粤赣桂甘等省。〔3〕
与此同时,剧专师生员工经常参加社教工作。推行社教,方式繁多,如“民众学校”、“茶馆剧”、“游行剧”、“壁报壁画”、“灯剧”、“仪式剧”、“话报剧”等。
综上所述,剧专基本实现了造就戏剧人才和服务战时戏剧两大目的。它的地位和意义在于,在职业剧团和演出队等实践性戏剧组织之外,提供了一种学院派戏剧组织的专业教育与基础服务的功能,为大后方戏剧的发展提供了一道“高层次”的指导性保障。
大后方学院派戏剧组织还有1938年8月成立于四川成都、熊佛西任校长的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1941年8月成立于四川璧山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组等。
3.戏剧演出
大后方戏剧演出方式大致可分为“职业剧场演出”与“移动演出”两类。前者多系职业剧团所为,地点为中心城市,设施较好,专业水平较高;后者多系演剧队所为,地点遍及大后方村镇城乡,宣传教育功能胜似艺术功能。
(1)职业剧场演出。
当时轰动一时、反响强烈的著名舞台演出有:①1938年10月29日起在重庆演出的四幕剧《全民总动员》,曹禺、宋之的编剧,赵丹、白杨、舒绣文等主演,张道藩、余上沅、曹禺、宋之的、应云卫都登台演出。②1939年4月,为《救亡日报》募集资金,“留渝剧人”于重庆国泰大戏院公演四幕话剧《一年间》,夏衍编剧,沈西苓执导,赵丹、白杨、叶露茜等主演;10月6日,该剧又在桂林由孙师毅、焦菊隐执导,分别以国语、桂林话、广东话排出三组,演出九场,观众达万余人。③1939年12月间,中电剧团应邀到昆明公演,在民众教育礼堂先后演出《群魔乱舞》(陈白尘编剧,孙瑜导演)、《塞上风云》(阳翰笙编剧,沈西苓导演),白杨、魏鹤龄、顾而己等参演,以严整的舞台艺术和高超的演技轰动春城。④1940年4月,国立剧专来重庆举行公演,包括上演新作四幕话剧《蜕变》,曹禺编剧,张骏祥执导,蔡松龄、沈蔚德、寇嘉弼等主演。⑤同年12月26日,中国万岁剧团在重庆国泰大戏院首演宋之的新作五幕话剧《雾重庆》,由应云卫执导,舒绣文、凤子、黎莉莉、江村等主演。⑥1941年10月24日,中央青年剧社在重庆抗建堂首演曹禺新作三幕剧《北京人》,由张骏祥导演,张瑞芳、江村、赵蕴如等主演。⑦同年10月31日,广西艺术馆话剧实验剧团在桂林公演五幕九场历史剧《忠王李秀成》,由欧阳予倩导演,曾连演23场,观众达三万人次,接近桂林当时人口的半数。⑧同年12月28日,新中国剧社在桂林公演田汉新作五幕剧《秋声赋》,瞿白音执导。导演处理漓江风雨的自然秋声与抒发人物感情的音乐歌唱融为一体,独具艺术魅力。⑨1942年3月5日,“留渝剧人”在重庆公演陈铨的四幕剧《野玫瑰》,由苏怡执导,秦怡、施超、陶金、路曦、田烈等主演,该剧获国民政府教育部奖励,在昆明、桂林等地也有演出。⑩同年4月3日—17日,郭沫若新作五幕历史剧《屈原》在重庆国泰大戏院公演,该剧由中华剧艺社演出,导演陈鲤庭,金山、张瑞芳、石羽、白杨、顾而己等主演。导演请刘雪庵为剧中《雷电颂》配曲,以交响乐队现场配乐,增添了诗剧气氛。⑪1943年2月25日,中华剧艺社在重庆抗战堂公演吴祖光新作三幕五场话剧《风雪夜归人》,由贺孟斧导演,项堃、路曦主演,导演处理别具匠心,以抒情气息、民族色彩和诗的意境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为戏剧界所称道。⑫同年3月4日中央青年剧社在重庆抗建堂首演五幕史剧《光绪亲政记》,杨村彬编导,项堃、赵韫如、吕恩等主演,连演30场,观众踊跃。⑬同年4月8日,中国艺术剧社在重庆银社首演曹禺四幕话剧《家》,章泯导演,金山、张瑞芳、沙蒙、蓝马等主演,该剧在半年内数次公演近百场。⑭1945年11月2日,中国艺术剧社在重庆抗建堂演出夏衍新作《芳草天涯》,金山导演,陶金、张瑞芳、赵韫如、吴茵主演。该剧演出卖座极盛,而评论界的评价则有较大分歧。〔4〕
总的来说,上述舞台演出导演、演员阵容强大,代表了大后方戏剧演出的一流水平,虽然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未能留下多少声像资料,使今人无法“重睹芳容”,然而,似乎仍能在“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感慨中想象着当年的神韵、精彩与情致。
(2)移动演出。
和职业剧场演出相比,更能显出大后方戏剧特色的是移动演出。这种演出的基本特点是脱离正规的固定的剧场,由旅行中随时随地演出的“演剧队”,及一般土生土长的民众所为。参加者既有专业人员,更有业余爱好者。移动演出遍布大后方、敌后根据地以及前线。剧本来源既采用正式发表作品,也自行编写,演出场所“随行就市”,不挑不择。演出形式丰富多彩,充满鼓动性、灵活性与大众化的特征,这类形式有“茶馆剧”、“游行剧”、“壁报壁画”、“灯剧”、“杂技”、“傀儡剧”、“仪式剧”、“活报剧”等。特别是“民众化装游行”,更是效果空前,当时即有人现身说法:“笔者去年曾在闽南十县举行过民众教育施教,每到一县,举行一次民众抗敌化装大游行,到处都是万人空巷,全城或者全村的民众,没有一个不受到影响。而且在筹办时,又异常省力。我认为这是戏剧教育最好的一种新方式。”的确,移动演出最能体现出大后方戏剧参加者的广泛、热情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