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台词与戏剧动作(上):两个基本的戏剧元素

第一章 戏剧台词与戏剧动作(上):两个基本的戏剧元素

当我们作为观众或读者,投入到戏剧的观赏活动或阅读活动中;这时候,无论我们所面对的是丹麦王子“生存还是毁灭”的深奥独白,是娜拉和海尔茂之间的唇枪舌剑,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含情脉脉的甜言蜜语,是蘩漪为摆脱困境而采取的绝望行动,还是王利发、秦仲义等抛撒纸钱祭奠自己……几乎不自觉的就有两个基本的戏剧元素——台词和动作,如同杜甫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通过听觉与视觉潜入到我们的感性直观与理性直观中。

即使是那些对戏剧现象的特征、性质、结构与功能几乎一无所知的人,他们的直觉也会使他们对台词和动作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观赏活动中,他们的耳朵会听到“台词”,他们的眼睛会看到“动作”;在阅读中,他们的眼睛会读到“台词”,还会读到通过剧本说明所提示的“动作”。这时候那些有经验的读者(特别是戏剧导演和演员),完全可以根据他们的戏剧经验,在想象中构设出源于剧本阅读的一系列“动作”来。

换句话说,假设一个读者或观众抽象思维的能力很弱——因而他们很难理解戏剧场面、戏剧情节、戏剧主题等诸如此类较为抽象的戏剧元素,然而即使这样他们凭直观也能明确无误地感觉到台词与动作。台词和动作,是最易感知、最易辨识的戏剧元素,是最明显最“单纯”的戏剧元素,因而也是基本的戏剧元素。

正是台词和动作这两个基本的戏剧元素,构成了我们研究戏剧元素诸问题的逻辑起点。

不过,最明显最“单纯”的不一定意味着是最易认识的,有时恰恰相反,却正是最复杂的,最难以认知的。譬如什么是“美”?什么是“时间”?“美”还有“时间”,多么“简单”、“平凡”。谁人不能“显而易见”,谁人不能感觉,谁人不曾体验,但是,古往今来,多少哲学家、科学家、理论家、文艺家“为伊消得人憔悴”,却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只留下一大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至互相矛盾、彼此消解的推测、阐释或论述,并没能达成一个简要而统一的共识,一个足以代表“真理”的概括结论。

这些人尽皆知的最简单的东西,摇身一变却成了最复杂、最深奥的东西,成了人类世世代代不断追寻不断探讨的存在物,成了人类精神、智慧永远探索却永远难以索解的“谜团”。

从某种意义上说,台词和动作,这两个基本的戏剧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属于这类简单而复杂,众说纷纭而难以归一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