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雷雨》是对称式情节分布程序的范式。该剧序幕展示了发生在某教堂附属医院客厅的一个怪事:两个天真的小孩碰见一位衰颓的老人前来探视两位女疯子,还听说这里曾在一天内惨死过三人!接着,第一、二、三、四幕,层层揭开了序幕所示的那场悲剧的详情,即十年前某天,周朴园(即老人)、鲁侍萍(即“女疯子”之一)两家性爱血缘纠结与恩怨冲突猛然爆发所酿成的惨祸。尾声再承接序幕,续写其迁延至今的可怖可悯的后果。这样,《雷雨》在主体情节即“身”的两端分别缀以“头”与“尾”,使该剧构成了典型的对称式情节分布程序。
2.对比式情节分布程序。该类型以《日出》为代表。《日出》同《雷雨》相反,没有从头到尾的贯穿情节,只有横断面的剖示。从表面上看,剧中场面东鳞西爪,漫无依归;人物上下来去,缺乏中心。但是,正如作者所说,该剧“结构的统一”藏在“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句话里,全凭它所高度概括的那一系列意象、情境、细节、场面、人物的对比而成戏。离开了这层对比的命意,该剧便会破碎为一大堆散乱的珠子。对比是该剧强有力的黏合剂,使之凝聚成完整的情节分布程序。
3.阶梯式情节分布程序:以《原野》为代表。该剧情节从头到尾,一个一个“梯级”地逐级上升。这一情节阶梯,主要凭借仇虎复仇动作和焦母反复仇动作铺设而成。其重要“梯级”有仇虎对焦大星的凶杀,仇虎杀焦后的悔惧,仇虎、金子在黑林子里的逃奔,仇虎的幻觉和自杀。以上动作在时序上大致次第排列,偶尔也相互交错或跨越,构成了典型的阶梯式情节分布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修改本《雷雨》也可归入这类程序。
4.交换式情节分布程序:以《北京人》为代表。该情节分布程序显现在贯穿全剧的“两只鸽子”的构思中。作为象征,留下的鸽子——“孤独”贯串起愫方决意留下的众多细节;飞走的鸽子则贯串起文清打算离家,几经磨蹭总算出走了的众多细节。但接近剧末,出走的文清归来了,留下的愫方反而毅然地出走了。这便在最后一刻出人意料地实现了上述两条情节线索的大交换,建构成该剧的交换式情节分布程序。
5.曲径式情节分布程序:以《家》为代表。该剧至少有三条不同的情节线索,最重要的是觉新—瑞珏—梅所构成的“三角”,其次是觉慧与冯乐山之间的矛盾冲突,再次是高家男女之间的勾心斗角,还可加上高家小字辈及丫环所受的虐待等。全剧众多细节分别归入这些情节线索,其具体分布方式是你来我往、此起彼伏、时隐时现、忽上忽下、相互穿插,像大自然中一条小径,盘旋、蜿蜒、弯转,有时甚至显得芜杂,缓缓地通向远方,构成了曲径式情节分布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