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先行”问题
再来谈谈“主题先行”问题。
主题先行的严格意义应是指中心思想的“先行”。由于创作背景与作家个性素质的千差万别,不同作家,甚至同一作家在创作某部具体的作品时,首先从故事情节出发,或从人物出发,或从中心思想出发的现象,在文学史上均屡见不鲜。迪伦马特明确宣布,他写《物理学家》“不是从命题,而从故事出发的”[17];曹禺说他写《雷雨》,首先引起他兴趣的“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18];席勒则是众所周知的喜欢从观念出发的戏剧家和诗人。
从观念出发即中心思想先行。按这类方式,创作过程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一个抽象的观念或信条出发,然后作家再找寻适当的母题与题材,最后把这种母题与题材依照创作艺术来加工。德国美学家高特雪特曾对此谈论得十分具体:
诗人先挑选一个他要用感性形式去印刻在读者心中的道德主张。于是他拟好一个故事的轮廓,以便把这个道德主张显示出来。接着他就从历史里找出生平事迹颇类似所拟故事情节的有名人物,就借用他们的名字套上剧中人物,这样就使剧中人物显得煊赫。[19]
与这类中心思想先行相反,也有“中心思想后显”的创作方式。在后类方式中,作品是从自身经验生长出来,作为一切内容和客观事物的意义的统一和作为道德教训的中心思想仿佛是事后才意识到的。从人物和情节出发的创作方式大致属于此类。譬如曹禺说他初写《雷雨》时,“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地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20]。
平心而论,这两种工作方式从理论上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其作品的质量全凭其实际水准而确定。要从文学史上举出按这种或那种方式创造出的成功之作或失败之作,并不困难。它们并不能保证作品的必获成功或定遭失败,况且中心思想是一个复合概念:“前中心思想”(活跃在作家头脑中)、“文本中心思想”(存在于物态化的艺术文本中)、“后中心思想”(存在于接受者的理解中)之间既相一致,又有差别,有时甚至会发生相当大的差距。
这类情况似乎表明中心思想,广而言之,主题同情节与角色间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在戏剧创作中,作家的兴奋点在显意识层常常紧系于此三者,其他具体元素,如台词、动作、时间、空间、场面等等,似乎只是“顺便”表现出来的。同时,这也表明中心思想的确立虽不足以从艺术上决定戏剧的成败,但至少能够决定情节与角色的发展方向与性质,故在主题学的研究中对中心思想的意义与功能决不可低估。
【注释】
[1]转引自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页。
[2]沃尔夫冈·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88页。
[3]托马舍夫斯基:《主题》,载《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4页。
[4]同上书,第107页。
[5]转引自沃尔夫冈·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第288页。
[6]转引自沃尔夫冈·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第292页。
[7]转引自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第124-125页。
[8]转引自袁可嘉等编选《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下),第691页。
[9]佛克马、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版,第34页。
[10]转引自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第136页。
[11]转引自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第136页。
[12]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第137页。
[13]沃尔夫冈·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第68页。
[14]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第137页。
[15]转引自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第134页。
[16]古斯塔夫·弗兰塔克:《论戏剧情节》,第1页。
[17]迪伦马特.关于《物理学家》的二十一点说明,见《迪伦马特喜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3页。
[18]曹禺《雷雨·序》。
[19]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90页。
[20]曹禺《雷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