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戏剧命意深湛、赏心悦目

一、演出戏剧命意深湛、赏心悦目

短短八九天内,来自中国北京、香港、台北、澳门及新加坡的有代表性的演出团体,推出了十多台命意深湛、赏心悦目的戏剧。

香港戏剧界既是东道主,责无旁贷地成为演出主体,包揽了过半的剧目。香港话剧团的《德龄与慈禧》(何冀平编剧、杨世彭导演、卢燕等主演)是一出在想象、历史与现实间取得巧妙均衡的新编“清宫秘史”。该剧以其场景设置的虚拟与超脱,使观众在美的艺术享受中,沉入对旧与新、权力与人性、青春与衰老、守旧与改革、中国传统与西方风潮等二元对立命题的复杂关系的思考。该剧以精严的制作、浑融宏放的气魄引人注目。沙田话剧团的《我系香港人》(蔡锡昌编剧、卢伟力导演),以及致群剧社的《早安,都市》(罗静雯编导)均属香港现实生活题材,他们均以“九七回归”为焦点结构情节人物,以戏剧方式关注家园、社会、人生之命运。不同在于,前剧虚实相生,拼贴了歌舞、报道、写实、夸张等多种手法,从历史与现实、文化与心灵的冲撞中探讨香港人身份问题;后剧则以典型的写实风格,描述婚丧嫁娶、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透视普通香港人在历史转折关头的纷乱复杂的心态。这两台戏剧中所透出的人生感和历史感甚是令人感动。毕竟山河长在,人民永生,老百姓过日子才最要紧。

此外,还有两个改编的外国戏颇可观览:香港演艺学院的音乐剧《绿野仙踪》( L.Frank Baum编剧、陈教权翻译、林立三导演),阵容庞大、设计错综、组合严谨,以美轮美奂的流动场面演绎了一出美妙动人的童话,显示出香港演艺界在华人世界日益红火的音乐剧之综合实力。

同香港比邻而居的澳门带来的独幕剧《二月廿九》和《请于讯号后留下口讯》(李宇梁编剧、郑继生导演),虽是小戏,却能以小见大,以生动细腻的艺术细节感人地传达出当代人类的一个重要问题——老年人的孤独。青年演员源汶仪的表演形神兼备,给人以意外的惊喜,留下前进中的澳门戏剧的清新与锐气。

台北表演工作坊的《我和我和他和他》(集体即兴创作,赖声川导演)寄寓纯情、性爱、内心分裂与政治隐喻等多重主题,其细节、场面沿着共时结构与历时结构两个层面,错综而次第地展现。其手法与涵义十分复杂:现实?历史?心灵?魔幻?象征?调侃?悬念?诗情画意?自我的冲突、失落与重建?权力的诱惑、堕落与丧失……多姿多彩、充满动态、逼人思考,不过似乎也使人产生“结构”被手法和内容胀得过满的“幻觉”。

《古玩》(郑天玮编剧,林兆华、任鸣导演)由北京人艺隆重推出。几个古玩商在三四十年当中分分合合、哭哭笑笑,他们手中的古玩也随之而藏藏露露,真真假假……复杂人性由此凸现,历史沧桑凭此展示,严谨写实风格与虚拟性形式感卓然成立,该剧导和演绝对一流;然而即使新添一件“宝鼎”作“戏眼”,仍难掩该剧结构形式与《茶馆》的似曾相识,日本人黑山作为角色的关键性介入,其政治含意完全正确,却使戏剧冲突的纠结、戏剧高潮的爆发走上艺术家自应规避的流行公式一路。人们对代表中国演艺权威水准的北京人艺理应提出最高的甚至是严苛的要求。

新加坡实践剧场的《灵戏》(编、导郭宝昆)是本届戏剧节上来自国外的唯一华文戏剧。该剧是心灵的戏剧,借几个身份不同的日本亡灵之口,写出战争对人类性灵与理性的摧残与扭曲。侵略战争施暴于被侵略者,同时并不能给侵略者以幸福安宁。该剧在超越的层面上饱满地表达出反对战争、热爱人类的近乎宗教式热忱,可圈可点;但似对下列问题的艺术上应答却暂付阙如:在历史与现实的层面上,侵略者与被侵略者是不能一视同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