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层次论”
从“层次论”的观点看,前面十章研讨过的九种戏剧元素,并不是属于同一层面上,而是分布在不同层面上的。如图所示:
戏剧元素层次图
本书前十章有关内容对此层次程序及其划分根据已有所论及,这里再做一个总体概览:
戏剧台词和戏剧动作是基本的戏剧元素,其中戏剧台词又比戏剧动作更具“基本性”(详见第一、二章),因而这两个元素理所当然地属于基础性的第一层次;戏剧时空是由戏剧台词和戏剧动作规定、指涉并创造出来的,同时有赖于物理性的剧场时空因素(详见第三章),故可列入第二层;戏剧场面由“实性”的戏剧台词与戏剧动作,以及“虚性”的戏剧时空综合而成,考虑到它是有独立戏剧表现意义的“基本单位”(详见第四章),故把它划归于第三层次;戏剧情节、戏剧角色、戏剧意象,一般均须通过前述三个层次戏剧元素的综合构造而实现(详见第五、六、七、八章),故将它们划归第四层次。戏剧主题指涉着内容与意义的范畴,戏剧节奏则指涉着形式与韵味的范畴;它们两相对应,大不一样。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同以上四个层次元素的联系,却又如此相似地最具综合性与抽象性特征——尽管是在各自所属的不同范畴,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详见第十章第一节)。基于后类特征,我们把它们归入序数第五的最高层次。它们是最具有抽象性与综合性的戏剧元素。
这样排列出来的层次序列显然暗含着一套彼此对应的划分标准,即“基础性”与“高层性”、“具象性”与“抽象性”、“单子性”与“综合性”、“原生性”与“继生性”……相对应的标准。这里,最具“基础性”、“具象性”、“单子性”与“原生性”的自然是第一层次元素,它们似乎可以存在于任何戏剧个体中,即使像汉特克《谩骂观众》那样的探索剧,尽管它几乎有意识地排除掉大多数戏剧元素,甚至排除掉了作为第一层次元素之一的动作,但它也摆脱不了台词;因为台词才是戏剧的“根基”,是最具“基础性”与“原生性”的(参看第二章)。另一方面,在这个层次阶梯里属于另一极的是最具“高层性”、“继生性”、“综合性”与“抽象性”的元素——戏剧主题与戏剧节奏。它们似乎同样可以存在于任何个别的戏剧中。还是以那个极端的《谩骂观众》为例,它照样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即主题,照样表现出种种对称性和重复为基础的最初级的手段即节奏。至于其他五个元素——戏剧时空、戏剧场面、戏剧情节、戏剧角色、戏剧意象则处于这两极之间,表现出形形色色的“中介”性质与特征。
许多时候,这类“中介”层次的戏剧元素在某戏剧个体中的缺席,似乎并不影响该戏剧结构的完整性,例如《等待戈多》没有情节(至少作者这么认为),《茶馆》没有意象,但这些戏剧结构同样完整与完美。《谩骂观众》除“台词”、“主题”、“节奏”以外,别的元素都缺席,但人们却很难否认它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探索剧(参看第二章)。
当然,这么说绝不意味着我认为在任何戏剧个体中,戏剧元素可以任其缺席,而只是说如果出于艺术创造的需要,作者完全可以考虑这类处理方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然而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讨论过的五个层次的戏剧元素,都可能相对完整地共存于某戏剧个体中。
为什么各类戏剧元素能够贡献一个层次序列(整体结构)呢?这个问题就把我们带到了戏剧元素的基本性质及其组合规则的面前。答案似乎是,这样的序列或体系,乃是戏剧元素按其基本性质由此派生出的组合规则演化而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