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伤寒论》是援引外感病以阐述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的经典医著,该书蕴藏的六经辨证体系、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辨证思维方法及严谨而灵活的组方用药法度等,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至今仍为医家所重视,成为中医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教材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精心指导下,在全国中医院校积极参与下,出版供中医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此次修订在延续前两版教材内容和体例基础上,力图回归1985年出版的五版教材的风貌,在此原则指导下,本版教材在修订时作了部分调整,兹将相关内容说明如下。
一、本教材以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为蓝本。内容取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共计10篇,398条,113方。
二、本教材条文字句,悉遵赵本;原文皆用繁体。因竖排改为横排,故原文中的“右某味”均改为“上某味”。
三、本教材内容按72~90学时设计。采用分类编写与兼顾原文排序的体例,按方证归类,条文号码不变。全书分总论、辨六经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以及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九个部分,书后附录《伤寒论》条文索引、《伤寒论》方剂索引等。
四、每章标题下首列“导学”内容,主要介绍本章需要掌握、理解、应用的知识。每节内容一般分【原文】【词解】【释义】【方解】【析疑】【医案选录】几个部分。【释义】力求精练,突出重点。【析疑】展示各家观点,或引发争鸣,或引而不发,力求通过对疑难问题的诠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医案选录】限选1~2案,第一案与原文原方相应,第二案为异病同治体现经方拓展应用。为突出“精编”和精讲的特点,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对涉及方证的主要条文全面展开详细讲解,其他条文则采用了综合讲解的形式。
五、精简原版教材绪论部分内容,重点阐述《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构成、伤寒概念、六经传变概念,以达到令学习者明确《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的目的。
六、部分章节内容顺序作了相应调整。首先,参照五版教材编排顺序,对相关内容做了重新排列,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辨寒热真假、痞证桂枝人参汤证等;其次,按照近年来伤寒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将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本证进行了重新分类。
本版编委会组成和修订分工也作了部分调整。总论由周春祥修订,第一章分别由何丽清、柯向梅、李小会、吴中平、赵鲲鹏、周茂福、任存霞、朱辉修订,第二章分别由黄金玲、朱辉、朱红梅、樊讯、谢雪娇修订,第三章、第四章由王振亮、盖沂超、柳成刚修订,第五章分别由李赛美、柳成刚、陈建、李荣群修订,第六章分别由曲夷、李荣群、王飞、周小平修订,第七章、第八章由王军修订。
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各参编中医药院校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致以崇高的谢意。教材中如有不足或疏漏,诚恳希望广大中医药院校的师生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正完善。
《伤寒论讲义》编委会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