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加芒硝汤证

二、柴胡加芒硝汤证

【原文】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104)

柴胡加芒消湯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切) 半夏二十銖(本云五枚,洗) 大棗四枚(擘) 芒消二兩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消,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臣億等謹按,《金匱玉函》方中無芒消。別一方云:以水七升,下芒消二合,大黃四兩,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再服,以解其外,餘二升加芒消、大黃、桑螵蛸也。

【释义】

本条论述少阳病兼里实误下后的证治。可分三段理解:自“伤寒十三日不解”至“已而微利”为第一段,主要论伤寒之邪多日不解,内传少阳、阳明。胸胁满而呕,为邪传少阳;日晡所发潮热,为邪入阳明,合为少阳兼阳明里实之证。既有“潮热”,多大便结硬,今反见下利,是为反常,须探究其原因。

自“此本柴胡证”至“此非其治也”为第二段,论述证见微利的原因。医家误用丸药攻下,是导致“微利”的根本原因。何谓丸药?据推理是巴豆一类泻下药物做成的、汉代一些医家喜用的、专门用于通便的丸药。此类丸药虽能通便,但难清燥热,且易发生变证。故仲景称之为“此非其治也”。

自“潮热者,实也”至“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为第三段,讨论误治后的治法。此证虽经误治,但病证未除,潮热未罢,仍为少阳兼阳明里实之证。治疗宜分两步走,先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畅达枢机,透达表里;若燥实较甚,服汤不愈者,再用柴胡加芒硝汤和解少阳,兼泻热去实。

【方解】

本方药味组成是以小柴胡汤加芒硝,其剂量仅为小柴胡汤原量之1/3。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芒硝泻热去实。因药量较轻,可称为和解泻热之轻剂。

【医案选录】

郑某,女,29岁。患者因月经来潮忽然中止,初起发热恶寒,继即寒热往来,傍晚发热更甚,并自言乱语,天亮时出汗,汗后热退,又复恶寒。神倦,目赤,咽干,口苦,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9日不大便。经某医疗室血液检查:疟原虫阳性,诊为疟疾。按抗疟治疗无效。追询病史,据云:结婚多年,未曾生育,月经不正常,一般都是推迟,3~4个月来潮一次,经期甚短、量少,继即恶寒发热,虽经服药治疗,但未能根治……苔白,脉象弦数。处方: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生姜各9g,炙甘草6g,大枣6枚,芒硝9g(另冲),加清水2杯,煎取八分杯,一次服。当日上午10时服药,下午4时许通下燥屎,所有症状消除。嘱常服当归流浸膏,月经恢复正常。至今4年未见复发,并生育2个女孩。(陈全忠.热入血室[J].福建中医药,19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