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呕证

一、辨呕证

(一)阳虚阴盛证

【原文】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377)

【释义】

本条论述阳虚内寒呕吐的辨证论治。呕吐病机为胃气上逆,六经病均可见之。本证呕与脉弱并见,则属阳虚内寒。若兼小便复利与手足厥逆,则属少阴阳衰,阴寒内盛。小便复利,是遗溺失禁。肾主二便,肾阳大衰,失于固摄,故有此症。身有微热,绝非阳气来复,应属阴盛格阳,虚阳外浮。呕因阴寒内盛,气逆不降所致,故治以四逆汤。

呕与发热、汗出、恶风并见,是太阳中风;与潮热、腹痛、便秘并见,是阳明腑实;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并见,是少阳郁滞;与腹满、时腹自痛并见,是太阴虚寒。少阴为病,呕非主症,本条之所以将“呕”标在条首,意在与厥阴寒呕证相类而鉴别。

(二)邪传少阳证

【原文】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379)

【释义】

本条论述厥阴转出少阳的证治。呕吐,为厥阴病与少阳病共有症状,“发热”却是少阳病常见症状,如第7条讲“发热恶寒发于阳”,所以发热是辨证眼目。厥阴病当呕而厥逆,若由厥逆转为发热,则揭示病邪由阴出阳,由里达表,即由厥阴转出少阳。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用之枢转少阳之邪,宣散少阳之热。

太阳病篇第149条提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此论又在厥阴病篇复出,意在从厥阴与少阳相表里的关系上,以厥阴病变证的形式,揭示六经辨证的整体观。本条以“呕”为主症,与厥阴病“干呕吐涎沫”的寒呕证对应,又具类证鉴别之意。阳病之呕,必兼发热,治以小柴胡汤;阴病之呕,必兼厥寒,治以吴茱萸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