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气滞络瘀证
【原文】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①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②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279)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三兩(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陰爲病,脉弱,其人續自便利③,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280)
【词解】
①腹满时痛:指腹满疼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
②大实痛:痛而拒按。
③续自便利:不因攻下而连续不断地下利。
【释义】
第279条论述太阳病误下后邪陷太阴致太阴腹痛的证治。太阳病表邪不解,当用汗法解表,今不当下而误下,故曰“反”。误下伤脾,脾失运化,气机壅滞,则腹满;邪陷脾络,脾主大腹,气血不和,络脉瘀阻拘急,则腹痛阵作。因病位在脾,故曰“属太阴也”。然此虽属太阴,却与太阴病里虚证不同,彼为脾阳不足,寒湿内盛所致,故除见腹满时痛外,更见食不下、呕吐、下利等,当以温中散寒、健脾除湿治疗。而本证仅见腹满时痛,余症不显,为脾伤气血,阴阳不和,气滞络瘀,经脉拘急所致,故治以通阳益脾,活络止痛,调和气血,方用桂枝加芍药汤。
“大实痛”为腹痛剧烈,持续不减,痛而拒按,病势较“腹满时痛”为重,然是证腹痛虽剧,却无潮热、谵语等阳明热征,乃属邪陷于脾,血瘀阻滞较甚,经脉闭阻不通所致,故在上方基础上加大黄二两,为桂枝加大黄汤,宣通中阳,兼以活血逐瘀,通络止痛。
第280条紧承上条补述脏虚络实者当慎用攻伐之品。太阴为病,脾阳虚弱,一般而言,当脉见虚弱,“其人续自便利”即大便稀溏不成形之谓。虽然尚未见脏虚诸症,但具备脏虚体质,属脾虚络实。本条提示,似这种脾络瘀阻,以腹痛为主的太阴病,需用大黄、芍药苦泄破瘀血,通脾络时,当减少用量,以防更伤脾脏,由络病转为脏病,使病情加重。所谓“易动故也”,就是强调的这种副作用。本条的意义在于,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处方用药,治疗经络勿忘脏腑。
【方解】
桂枝加芍药汤是由桂枝汤原方倍用芍药组成,虽只有一味药量不同,方义却有很大差别。本方重用芍药活血和络,脾络通则腹痛止,为治疗腹痛的常用药。桂枝温阳通络,生姜温阳散寒,甘草、大枣补脾和中,缓急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组成。《本草经》指出“大黄下瘀血……破癥瘕积聚”。方中加入大黄的作用为活血破瘀,助芍药通络止痛,以治脾络瘀滞重证。
【析疑】
(1)关于本证是否兼有表邪不解:认为本证不兼表邪的根据是本条为表证误下后出现了腹满时痛,病位已去表入阴,故仲景明言“属太阴也”。况且桂枝汤加芍药后,重用芍药六两,服药后又不温覆啜粥,显无解表之力,此说见于李克绍《伤寒论语释》、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等。认为本证兼有表证的理由,一是本证由太阳病误下而成,二是两方皆为桂枝汤加味,此说见于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伤寒论译释》等。其实就本证而言,太阳病误下,腹满时痛,病属太阴。至于表证之有无,似不必拘执。若无表证者,自宜以上治法;若有轻微之表证,仍可酌情使用。
(2)关于“大实痛”是在实在阳明还是在太阴,是阳实还是阴实:主阳实之说者,如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桂枝加大黄汤》条下云:“大实痛是太阳转属阳明而胃实。”郭子光《伤寒论汤证新编》认为桂枝加大黄汤证属于太阳阳明并病。持阴实观点者,如程郊倩曰:“阴实而非阳实。”许宏亦言:“乃脾实也。”李克绍在《伤寒解惑论》中指出:“胃家实是胃肠中有粪便滞留,脾家实是胃肠之膜的络脉气血壅滞,二者显然有别。”力主此证乃实在太阴血分,脾络不通所致。其后李培生主编的五版《伤寒论讲义》首次将这一观点写入全国统编教材。
本证见于误下之后,第280条提出“续自便利”,亦有“当行大黄芍药者”,只需减量则可。《本草经》中大黄的功用首言“下瘀血”,仲景更有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大黄甘遂汤等方用大黄祛瘀通络,可知大黄为血分药,不可以大黄为通下阳明腑实专药。综上所述,以阴实之说更为合理。提示太阴病固然以虚证为主,但也有实证,临证当须明辨。
【医案选录】
王某,男,46岁。患菌痢,初时经治已减轻,后又复发,缠绵不愈,变成慢性菌痢。每日少则三四次,多则五六次,排便甚急,不及如厕,则污衣裤,然登厕后又排便不爽,下重难通,大便状不成形,有红白黏液。据患者告诉:下痢之前,则觉有一物往肠子里下坠,这时就必排便,急不可耐,伴有腹痛肠鸣等症。脉象沉弦而滑,舌红苔白。观其所服之方,寒必芩连,热必姜附,补如参术,涩如梅诃,尝之殆遍,迄无所效。辨证:此乃脾胃阴阳不和,肝气郁而乘之之证。治法:调和脾胃阴阳,并于土中平木。处方:桂枝9g,白芍18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2枚。服2剂,下痢减至一两次,照方又服2剂而痊愈。(周凤梧.桂枝汤证治及其加减应用[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