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2025年09月26日
三、《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前,中华民族对医药知识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医疗经验,甚至有了较多理论相对丰厚的医药典籍,除了现在仍能见及的《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五十二病方》等古医籍外,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还明确提及了诸如《胎胪药录》《阴阳大论》等医书,尽管相关书籍当今已经散佚,但对仲景医学理论的奠立肯定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此外,当时尚有较多医药经验散落民间,形成了医经派与医方派不同的中医学术派别。所有这些都成为仲景写就《伤寒杂病论》的良好支撑。
《伤寒论》最显著成就是张仲景通过对存在于医经派、医方派理论中的合理内核进行巧妙整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辨证论治”理论。其次,是在继承《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理论基础上,以伤寒作为论述载体,创造性地把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概括,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六经辨证理论。同时,仲景还结合当时药物应用的经验与理论,创制了迄今仍在应用的、临床屡试屡验的众多复方,形成了中医方剂配伍及应用的系统理论。此外,作为一本来源于临床实践的医学专著,《伤寒论》不仅为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对后世医家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诸如后世的温病学说等都是在《伤寒论》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伤寒论》的成书为后世中医临床各科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近年来开展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也从《伤寒论》中汲取了不少有益的成分,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当然,由于历史原因,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唯心成分,需要批判地继承,并加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