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说
阳明,即阳气极盛之意,又称盛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灵枢·五音五味》曰:“阳明常多气多血。”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阳明为盛阳。
阳明,指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两者分别与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互为表里。手阳明经脉,从示指外侧循臂,上颈至面部,从肩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足阳明经脉,起于鼻梁凹陷处两侧,络于目,从缺盆下循胸腹至足。二者经脉相连,其腑相通,功能联系十分密切。
阳明胃主燥、主降、主受纳、腐熟水谷,大肠主传导糟粕、有赖于胃气承降,胃肠相连,以降为顺,“传化物而不藏”。太阴脾主湿、主升、主运化转输。阳明与太阴纳运相依,升降相济,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转输,化生气血以供养全身,故有阳明“多气多血”之说。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肃降和脾输布津液,方能肠腑通畅。
病邪侵袭阳明,易从燥热而化。由于邪实而正盛,邪正相争,其势甚烈,故阳明病每多见于外感热病过程中邪热盛极阶段,其病位在里,大多属里热实证。
阳明病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太阳病失治或误治,耗伤津液,胃中干燥而转属者,谓之“太阳阳明”;一为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等,伤津化燥而成者,谓之“少阳阳明”;一为素体阳旺,或有宿食,或因燥热外感,病邪直从阳明化燥成实者,谓之“正阳阳明”。另外,尚有太阴寒证郁久化热,或少阴病热化证邪传阳明而成者。
阳明病的病理机制,仲景概括为“胃家实”。阳明病的证候主要有两大类型:一为燥热亢盛,肠胃无燥屎阻结,证见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称为阳明气分热证。二为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抟结而成燥屎,腑气不通,出现潮热、谵语、腹满硬痛或绕脐痛、大便秘结、手足濈然汗出、脉沉实有力、舌苔黄燥等,称为阳明病气分热实证。此外,表证已罢,或热病之后余热未尽,邪热留扰胸膈,出现心烦懊不得眠,为栀子豉汤证;阳明病下后,余热未尽,津液损伤,水热互结,出现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为猪苓汤证。还有因胃热约束脾的转输功能,以致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肠失润而大便硬者,为麻子仁丸证等。诸证皆已涉及阳明,故均列入本篇。
若阳明热邪不解,与太阴脾湿相合,湿热郁于中焦,热不得外泄,湿不得下行,湿热熏蒸肝胆,而致身黄、发热、小便不利者,为阳明发黄证。
若阳明热盛,深入血分,而见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鼻衄等,则是阳明燥热耗血动血证。
阳明病以气分热证实证为主,但也有寒证、虚证,如阳明中寒证,其代表汤证为吴茱萸汤证。
阳明病的治疗主要用清、下两法。阳明热证治以清法,用白虎汤之类;若邪热内扰,郁于胃腑,治宜清宣郁热,用栀子豉汤类;若阴伤水热互结,治宜育阴润燥,清热利水,用猪苓汤。阳明实证治以下法,用三承气汤类;若津伤便秘,治宜润下或导法,用麻子仁丸、猪胆汁及蜜煎导等;若湿热熏蒸发黄,则治宜清热利湿,用茵陈蒿汤之类。若属阳明中寒证,则宜用温中和胃、降逆止呕之吴茱萸汤。总之,阳明里热实证的治疗原则是以清下实热、保存津液为主,而不可妄用发汗、利小便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