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阴寒化证
(一)四逆汤证
【原文】
少陰病,欲吐不吐①,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②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③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词解】
①欲吐不吐:指要吐而又无物吐出。
②小便色白:指小便量多色淡,即小便清长。
③下焦:这里指肾脏。
【释义】
本条论少阴寒化的病机及辨证要点。少阴寒化证,总由下焦阳虚、阴寒内盛所致。肾阳虚衰,浊阴上逆,则欲吐;阴盛于下,虚阳上扰,则心烦;阳虚已甚,神疲不支,则但欲寐。至此少阴阳虚之证已初见端倪,若失治迁延,至五六日,脾肾阳虚,则必自利;少阴阴气本少,加之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故口渴。在但欲寐的基础上,出现自利而渴,少阴病的特征已显露,故云“属少阴也”。口渴又有虚寒与实热之别,因之又进而提出“小便色白”,作为少阴阳虚寒盛之辨证依据。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至此,少阴阳虚寒盛之象已确诊无疑,故以“少阴病形悉具”一语而总括之。并自注云:“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本证属典型的少阴寒化证,治宜回阳救逆,当用四逆汤。
本条对少阴虚寒证的辨证价值极高,以但欲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点出少阴寒化证的辨证要点。同时,自利而渴与自利不渴相较,辨少阴虚寒下利与太阴虚寒下利;以心烦但欲寐与心烦不得卧相较,辨少阴寒化证与少阴热化证;以自利而渴小便白与自利而渴小便赤相较,辨少阴寒利证与厥阴热利证。总之,本条对临床辨证具有极重要的指导意义,故为少阴寒化证之辨证纲领。
【原文】
少陰病,脈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湯。(323)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释义】
本条以脉代证,提示病涉少阴当急治。少阴病仅仅是脉沉,尚未至脉微或脉微欲绝,是少阴阳虚,但阳虚不甚。本条仅据脉沉,提出“急温之”,重点是一个“急”字,寓有“既病防变”,早期治疗之意。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提示少阴为病,病涉心肾,一为君主之官,一为先天之本,非同小可,治之宜早。否则,等待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亡阳证俱现,再“急温之”,恐怕为时已晚也。
【方解】
本方主治少阴病寒化证,因四肢厥逆为寒化证的主症,故名四逆汤。《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大辛大热之药莫过姜附,附子生用,辛温大热,功专祛寒,兼以温肾;干姜辛温,功专散寒,兼以暖脾。生附子与干姜相伍,一则其温热之性大增,正所谓“附子无干姜不热”之意。二则附子之性走与干姜之性守相互制约,防止药性偏激。炙甘草甘温,既能健运中阳之气,又能助姜附以回阳,尚可缓附子的毒性。《医宗金鉴》指出:“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升手足温矣。”
本方有两大特色:一则附子生用祛寒;二则温肾兼以顾脾。仲景用附子,分生、炮两种。一般温阳多炮用,如真武汤、附子汤等;回阳多生用,如四逆汤类方。
【医案选录】
罗谦甫治省抟曹德裕男妇,二月初,病伤寒八九日,请罗治之,脉得沉细而微,四肢逆冷,自利腹痛,目不欲开,两手常抱腋下,神昏嗜卧,口舌干燥……遂以四逆汤五两,加人参一两,生姜十余片,连须葱白9茎,水5大盏,同煎至3盏,去滓,分3服,一日服之。至夜利止,手足温,翌日大汗而解,继以理中汤数服而愈。(江瓘.名医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0.)
【原文】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温温①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温之,宜四逆湯。(324)
【词解】
①温(yùn)温:温同“愠”,心中自觉蕴结不适。
【释义】
本条论述少阴病膈上有寒饮与胸中实邪的辨证。内容分为三段:从“少阴病”至“复不能吐”为第一段,论述两证相同的临床表现。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与第282条的“欲吐不吐”表现及病机类同,是少阴阴寒上逆的证候,然欲吐不吐之症,不仅见于少阴寒逆,亦可见于胸中实邪结聚诸证。
从“始得之”至“当吐之”为第二段,论述胸中邪结的表现和治法。病初起,即见手足冷,而脉象弦迟,则一般不是少阴寒化证,而是邪阻胸中的实证。由于痰食之邪阻滞胸膈,正气向上祛邪,故饮食入口则吐,不进食时,心中亦蕴结不适而上泛欲吐,然而实邪阻滞不行,故复不能吐。胸中阳气被实邪所阻,不得布于四末,故手足寒。邪结阳郁,故脉象弦迟,必按之有力。实邪在上,不可攻下,治当因势利导,“其高者,因而越之。”所以“当吐之”。
从“若膈上有寒饮”至“宜四逆汤”为第三段,论述少阴寒饮的治法。少阴阳虚失于气化,寒饮内生而上逆,导致膈上有寒饮而干呕。寒饮虽在膈上,其源实在于肾,因此,切不可误诊为胸中实邪而用吐法,治宜四逆汤温运脾肾以化寒饮。阳复饮去,诸症自愈。
痰食阻滞为实,寒饮留膈为虚,实则宜吐,虚则宜温。若属痰实之邪阻于胸中,法不可下,但用吐法,一吐而阳气得通,吐法便是温法。而寒饮停于膈上,法不可吐,急用温法,饮得温而化散,温法即是吐法。
(二)通脉四逆汤证
【原文】
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絶,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317)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莖;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释义】
本条论述少阴寒化重证的辨治。少阴为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恶寒蜷卧,小便色白,脉沉或微,属于一般性少阴寒化证,用四逆汤治疗即可。若脉微欲绝,则是阴寒内盛、阳气大虚所致,属于少阴寒化重证。寒邪内盛,脾肾阳虚,故下利清谷;寒邪凝滞,阳虚失温,故手足厥逆;阳气大虚,阴寒极盛,气血衰微,脉络闭阻,故脉微欲绝。阴盛格阳,虚阳被格于外,故身反不恶寒;虚阳被格于上,故面色赤。此即所谓“里寒外热”,即内真寒而外假热,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格阳证”。寒化重证,四逆汤方小力薄,故增大其药量,以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宣通内外。方名“通脉”二字,就是针对“脉微欲绝”而设的。
少阴寒化重证,往往具有以下或然症:阳气虚衰,寒凝脾络,则腹痛;寒气犯胃,胃气上逆,则干呕;虚阳循经上浮,郁于咽嗌,则咽痛;阳虚气不化津,下利多津耗气脱,元气大虚,故利虽止而脉不出。
【方解】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相同,而用量有异。加重姜附用量,驱寒回阳之力更强,寒去则阳回,阳回则脉通,所以方名通脉四逆汤,以区别于四逆汤。
若面色赤,加葱白,取其宣通阳气,以返上越之阳;腹中痛,加芍药,通脾络,止腹痛;干呕,加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咽痛,加桔梗,利咽开结而止痛;利止脉不出,加人参,益气而生津,固脱而复脉。方后提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示人处方选药必须符合病机,兼症不同,又当随症加减,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医案选录】
喻嘉言医案:徐国桢,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牖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急以承气与服。喻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乃曰,是为阳虚欲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观其得水不欲咽,而尚可用大黄、芒硝乎?夫天气爊蒸,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即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嘎齿有声,以重绵和头复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俞震.古今医案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2.)
(三)白通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原文】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314)
白通湯方
葱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①者死,微續②者生。(315)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葱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豬膽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词解】
①脉暴出:脉搏陡然浮出。
②微续:脉搏慢慢浮起,逐渐跳动有力。
【释义】
以上两条论述少阴虚阳下陷下利证的证治。第314条仅提“下利”,以方测证可知,此下利是肾阳虚衰、虚阳下陷、关门不固所致的、伴有下坠滑脱性质的下利,兼见有恶寒蜷卧、手足厥逆、脉微细或沉微等。治宜在回阳救逆的基础上,通阳举陷以治利。
第315条承上条论述服热药发生格拒的证治及预后。原文可分为三段:从“少阴病”至“与白通汤”为第一段,是在上条的基础上补充白通汤证的脉象特点。最为重要的是,为“与白通汤”后出现的脉症做铺垫。
从“利不止”至“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为第二段,这是本条的核心内容,论述白通加猪胆汁汤证。白通汤证服用白通汤,方药是对证的,但却出现反常现象,下利仍然不止,脉微发展为无脉,甚至出现四肢厥逆。问题的关键在于“干呕烦者”,由此得知,服下白通汤后,必胃脘绞乱难受,烦闷呕吐。究其所因,为阴寒太盛,热药不纳,格拒于上。遵《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甚者从之”之旨,反佐以取之,方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所谓“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使其气相从,而无格拒之患。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为第三段,论述服白通加猪胆汁汤后的转归。病至格拒药物,若非寒邪盛极不致如此。因此,即使服下白通加猪胆汁汤,也很难保证其阳回病愈。必须根据其脉象判断其预后。药后脉忽然暴出,是虚阳将绝,得辛热之散,发越而亡脱,故预后多死;药后脉微续渐出者,为阳气渐渐回复,生机得以延续,故预后良好。
【方解】
白通汤方以四逆汤减干姜附子用量,去甘草之缓,加葱白组成。小量附子干姜,取其既能温中土之阳以通上下,又不致过于辛散而发越已虚之阳。关键是葱白,方名“白通”,其“白”字就是指葱白,其“通”字就是指通阳。用葱白善于宣通阳气的特点,启下焦之虚阳上承,下利自然痊愈。
在上方基础上加人尿、猪胆汁即成白通加猪胆汁汤。方用以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加人尿、猪胆汁之咸苦性寒,引阳入阴,使热药不被寒邪所格拒,以利于发挥回阳救逆作用。此外,人尿、猪胆汁皆属血肉有情之品,于此下利阴伤之时,尚有补津血、增阴液之效。
【医案选录】
患者,女,76岁,素来体弱,各脏器检查无异常发现。2003年11月19日来就诊时,主症为心烦、失眠、畏寒、四肢冷,两颧及眼睑周围潮红微暗,言语低微,喜静懒言,脉微,诊为上热下寒证,处以黄连汤,共服8剂,并逐剂增加姜桂比例、减少黄连比例,效果不显。11月27日复诊时,症状同前,并叙及入冬以来尤甚,一到夜间,心胸烦懑欲死,猛然忆起“烦躁欲死”四字,不正是《伤寒论》少阴病戴阳证吗?冬季少阴寒水当令,久病阳虚之体,与外界寒令相合,不正是阴寒兴盛之时吗?此证应为少阴病内有久寒,格阳于上之证,处以白通汤1剂:附子10g,干姜10g,葱白3寸长4节,水煎服。次日患者复诊,精神大好,复诊再开2剂,1周后随访,语音增强,面红已消,心烦胸闷、失眠诸症皆失,御寒力增强,已能从事家务劳动。(蔡元龙.白通汤治疗少阴戴阳证2例[J].中国社区医师,2005,(10):38.)
(四)真武汤证
【原文】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爲有水氣。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316)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朮二兩 生薑三兩(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欬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爲半斤。
【释义】
本条论述少阴阳虚水泛的证治。足少阴肾为水脏,故称“水之下源”。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邪气递深,肾阳日衰,阳虚寒盛,水气不化,泛溢为患。水泛上焦,水寒犯肺,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水泛中焦,脾胃气阻,升降反作,则见腹痛、呕吐、下利;水停下焦,津不化气,则见小便不利;水泛肌表,浸淫肢体,则见四肢沉重、疼痛。可见水饮内停,随气机升降,内而脏腑,外而四肢,上、中、下三焦无处不到,见症多端。但总属肾阳亏虚水气泛滥,宜用真武汤温阳镇水。
【方解】
真武汤用炮附子温阳化气,功在下焦,使水有所主;白术燥湿健脾,功在中焦,使水有所制;生姜宣发肺气,功在上焦,使水有所散。茯苓淡渗利水,佐白术健脾,是于制水中有利水之用;芍药活血络而利小便,是于利水之中有活血之法。全方从三脏二腑着眼,俾三焦脏腑之水,肌腠表里之水,皆可毕一役而去之,故真武汤为治水名方。
或然症加减:若咳者,是水寒犯肺,加干姜、细辛以散水寒,加五味子以敛肺气;小便利者,去茯苓之淡渗;下利甚者,是阴盛阳衰,水走肠间,不需芍药泄络搜水,前文有“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故去芍药,加干姜以温里;水寒犯胃而呕者,可加重生姜,以和胃降逆散饮。原方去附子,附子为本方主药,似不宜去。
【析疑】
太阳病篇第82条与本条两者虽然同用真武汤,但其病因不同,而病理也存在较大差异。肾藏真阴真阳,为一身元气之根本。肾主水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肾中的阴阳之气,是肾水代谢的基础和动力,而肾水又是肾中阴阳之气的源泉,肾中阴阳的不足,必然导致肾水的代谢失常,而肾水的不足和潴留,也必定影响肾阴肾阳功能的发挥。但肾阴肾阳的不足,有轻重的不同;肾水的代谢失常,也有或多或少的区别。若肾阳先虚且轻而病程短,肾水代谢尚未至潴留,则多表现为阳虚;若肾阳久虚且重,肾水代谢失常,则多表现为水停。总以无形之阳虚先见,有形之水停后现。
“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过多既可伤阴,亦可伤阳。第82条是太阳病过汗,汗多损伤了阳气,失却“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功能,故出现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其里阳虽虚,然表邪未去,故仲景说“仍”发热;其心悸一症,既有阳虚失于鼓动,又提示肾阳虚不能镇水气,致使水气凌心。但毕竟阳虚轻、病程短,只是无形之水气凌心,尚不至于有形之水饮泛滥。
本条的真武汤证,则是病程较长,阳气久虚,水饮停滞。外则留滞于皮肤肌肉筋脉,致其失于温煦,经气不畅,而见四肢沉重疼痛。内则阳虚寒滞,脏腑失温,致腹痛。水饮上干肺气而咳,中伤胃气而呕,停滞下焦则下利、小便不利并见。可见其表里内外,上、中、下三焦皆受其害,与第82条的自是不同。
然而在治疗时,仲景用同一方,第82条真武汤证是过汗伤阳,阳气易伤而难复,水湿易停而难消,在肾阳损伤之初,即早补阳气,杜绝水患,犹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之意。若以真武汤重在“治水”言,则第82条所列病证用真武汤是为“防汛”,温阳以加固堤坝,利水以疏浚渠道,重在温阳以防水气泛滥。本条所列病证用真武汤则是“抗涝”,利水以排除浸渍,温阳以修复渠坝,重在利水以治内涝。
【医案选录】
李某,男,32岁。患头痛病,每在夜间发作,疼痛剧烈,必以拳击头始能缓解。血压正常,心肺正常。西医检查未明确诊断,头痛不耐烦时,只好服止痛药片。问如何得病?答:夏天开车苦热,休息时先痛饮冰冻汽水或啤酒,每日无间,至秋即觉头痛。问头痛外尚有何症?答:两目视物有时黑花缭乱。望面色黧黑,舌淡质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此证乃阳虚水泛上蔽清阳所致,以其色脉之诊可以确定。为疏:附子四钱,生姜四钱,桂枝二钱,茯苓八钱,白术三钱,炙甘草二钱,白芍三钱。其服6剂获安,继用服苓桂术甘汤4剂巩固疗效而愈。(刘渡舟.伤寒挈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8.)
(五)附子汤证
【原文】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①,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304)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朮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305)
【词解】
①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释义】
以上两条论述少阴阳虚寒湿身痛的证治。虽然第304条与第305条并排而论,但重点是第305条。本证的病理机制在于阳气虚弱,寒湿弥漫。由于阳气不足,鼓动无力,加之湿性重浊,所以其脉沉;四肢为诸阳之本,一则寒湿之气弥漫阻遏,二则虚弱之阳难以温煦,故手足寒;阳气虚衰,不能温养筋骨肌肉,寒湿之气,留滞肌肉骨节之间,故见身体痛,骨节痛。治疗以附子汤以温经驱寒,除湿止痛。
第304条提出阳虚寒湿证的辨证要点与治疗方法。背为督脉循行部位,阳虚而寒湿凝滞,督脉先受影响,故背恶寒。此症可作为第305条“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疼,脉沉者”的补充。在服附子汤的同时,还可兼用灸法,一般认为可灸大椎、关元、气海等穴。灸法与汤药并进,可以增加疗效。
“背恶寒”两见于《伤寒论》中,一见于阳明病,一见于少阴病。阳明病背恶寒的机制是燥热内结,阳不外达,见于白虎加人参汤证。少阴病背恶寒的机制是寒湿阻遏,阳虚失温,见于附子汤证。辨证的关键之一是口渴与否,白虎加人参汤证必口燥渴,附子汤证则“口中和”。可见第304条的“口中和”就是针对“背恶寒”而说的,同时也是联系阳明病的“背恶寒”而说的。
【方解】
附子汤重用炮附子,温经胜湿,驱寒镇痛;与人参相伍,温补以壮元阳,与白术、茯苓相伍,健脾以除寒湿;芍药“除血痹”“利小便”,能够泄孙络之水湿,通经脉之血痹,从而加强止痛的效果。
附子汤证与真武汤证,同属肾阳虚兼水湿之邪为患。但附子汤证是寒湿之邪凝滞于筋肉骨节之间,以身体痛、骨节痛为主;真武汤证为水气之邪浸渍于三焦上下内外,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为主。两方的药味大部分相同,皆用附子、白术、茯苓、芍药。所不同处,附子汤白术、附子倍用,并伍人参,重在补阳气,散湿气,湿散则痛止;真武汤附子、白术半量,更佐生姜重在温散水饮,水散则阳复。前者以扶正为主,正气复则邪气散;后者以祛邪为主,邪气去则正气复。
【医案选录】
刘某,男,62岁,2001年11月26日初诊。于本月20日午后下河捕鱼1小时余,当晚睡中即感全身疼痛,四肢关节酸痛,辗转不宁。次日即去镇卫生院治疗,诊为外感风寒,给予正柴胡饮颗粒冲剂治疗5日不效。全身肌肉骨节酸痛,四肢厥冷,腰冷如冰,食欲不振,大便略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证属阳气虚衰,寒湿内侵。治宜温经扶阳,祛寒除湿。用附子汤。炮附子30g(开水先煎1小时),茯苓、党参、白芍各30g,白术40g。每日1剂。连服7剂后,全身肌肉及骨节酸痛基本消失,四肢转温,腰已不冷,食欲增进,大便成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方证合拍,病趋痊愈,续服前方5剂以巩固疗效而收全功。(顾勇刚,顾文忠.附子汤异病同治验案二则[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1):49.)
(六)桃花汤证
【原文】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306)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释义】
第306条论述虚寒下利便脓血的证治,直接揭出主症主治。下利便脓血,有寒热之别。少阴的下利便脓血,多为脾肾阳衰,络脉不固,统摄无权,大肠滑脱所致。临床所见应是脓血杂下,白多红少,或纯下白冻,既无里急后重之感,又无臭秽之气,兼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滑等明显的寒盛阳虚之象。证属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治宜桃花汤温涩固脱。
【方解】
桃花汤以赤石脂涩肠固脱为主药,辅以干姜温中阳,佐以粳米益脾胃。三药合用,可提高涩肠固脱的功效。本方最大的特色是,赤石脂一半生药入煎,一半为末冲服。关键在于研末冲服,直接留着肠壁,取其温涩之性,在局部发挥收敛止血、修复肠膜的作用,可谓用药之巧。
【医案选录】
胡某,男,68岁。患下利脓血,已1年有余。时好时坏,起初不甚介意。最近以来,每日利七八次,肛门似无约束,如厕稍迟,即便裤里,不得已,只好在痰盂里大便,其脉迟缓无力,舌质淡嫩,辨为脾肾虚寒,下焦滑脱之利。为疏:赤石脂二两(一两研末冲服,1两煎服),炮姜三钱,粳米一大撮,煨肉蔻三钱,服3剂而效,5剂而下利止。又嘱服用四神丸,治有月余而病愈。(刘渡舟.伤寒挈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