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原文】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絶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390)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豬膽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豬膽汁。分温再服,其脈即來。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词解】

①吐已下断:吐利因无物可吐可下而停止。

【释义】

本条论霍乱阳亡阴竭的证治。“吐已下断”,即不再吐利,为无物可吐可利。汗出而厥,是阳亡欲脱,既不能固表以止汗,又不能通达四末以温养;阴阳气血虚竭,筋脉失于濡养,故四肢拘急不解;阴虚血脉不充,阳虚无推动之力,故脉微欲绝。此证不仅阳亡,更有液竭,故以通脉四逆回阳救逆,加猪胆汁补益阴液。

这种情况与少阴阳回利止截然不同。阳回自愈必见四肢转温,脉象缓和,今吐利虽止,但更见厥逆、脉微欲绝,说明吐利停止并非阳复,而是吐利太甚,以致水谷津液涸竭。

【方解】

本方由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组成。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救逆,猪胆汁苦寒性润,一则借其寒性,引姜附之热药入阴,以免盛阴对辛热药物格拒不受,取“甚者从之”之意;二则借其润燥滋阴之功,以补充吐下后伤阴之虚竭;三则制约姜附辛热伤阴燥血之弊,此即所谓益阴和阳之法。

【医案选录】

冯某,女,63岁,1998年12月7日初诊。多年患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因肺心病伴发心衰,在某区医院家庭病房诊治,药用呋塞米、氨茶碱、青霉素等,效果不显,仍然胸闷、气喘、浮肿、心悸、心烦、发热汗出,终日端坐,靠吸氧度日,日夜不能寐。症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有深深凹陷,四肢冰凉,吸氧,端坐床上,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自觉胸闷气紧、胸中有灼热感,时时想喝冰水,神情疲惫,心烦发热,吃饭、喝水、动则大汗淋漓,痰声辘辘,大便稀溏,头晕,阵阵出现躁扰不宁,唇、指、舌质均紫暗,脉沉微似无。辨治:肾阳虚衰,阳不化气,导致水湿停滞,水寒之气凝盛,更进一步阻碍阳气运行,致气滞、血瘀、痰阻,阴更盛,阳更衰,导致阴盛格阳、虚阳欲脱之真寒假热证。治以急温肾阳,利水平喘纳气。以通脉四逆汤加味:红参20g,制附片30g(先煎),肉桂10g,干姜20g,炙甘草30g,山茱萸30g,丹参30g,木防己30g,葱白9根(后下)。

12月8日:诸症未减,反而更加严重,下利更甚,不欲饮食。余见之大惊,怀疑自己辨证有误,细细询问,方知昨日药熬好之后,患者乘热饮之,即服即吐,又极想吃冷食。其丈夫见其发热、喜冷,便让服VC银翘片及白石冲剂(内含生石膏)后未吐,自觉舒服。但是,时隔不久,患者则出现下利更厉害,腹痛、心慌更甚,食欲全无,舌上泛起厚白苔,诸症更见严重。如此方知昨日辨证处方并无差错,只是没有预料到服药格拒不纳这一问题。应该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但一时无处找到猪胆汁,于是,采用“反佐”之法,原药不变,加重干姜25g,将药汁在户外冷却后,让患者少少入口,慢慢咽下。果然,患者未见呕吐,亦未有不适反应。

12月9日:患者药后,小便大量增多,下利渐止,浮肿减轻,汗减少,面色转青白,心烦缓和,但胸闷、气紧,喘促仍严重,白苔稍减,脉沉微弱,治以温补肾阳,活血行气,化痰平喘。方用:红参15g,制附片20g,干姜15g,炙甘草20g,炙麻黄10g,杏仁15g,丹参30g,泽泻20g,茯苓30g。再进3剂,分3日服完。

12月13日:浮肿已退,诸症进一步缓解,考虑此人肺脾肾三脏长期亏虚,并非几日可收全功,于是在上方基础上,配合白术、半夏、鹿茸、蛤蚧、柏子仁、紫菀、款冬花、苏子之类药,随症加减,调补月余而愈。(翟慕东.四逆汤类方治疗疑难病证4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