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寒证

一、虚寒证

【原文】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温之,宜服四逆輩。(277)

【词解】

①脏有寒:指脾脏虚寒。

②四逆辈:辈,作“类”字解。四逆辈,指理中汤、四逆汤一类方剂。

【释义】

本条论述太阴病里虚寒证的主症、病机及治法、方药。自利为太阴里寒证主症,以“自利益甚”为特点。口不渴,体现了太阴主湿的气化为病特点。“脏有寒”概括了脾虚寒湿内盛的病机特点。“当温之”为其治疗大法,即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文中未列具体方药,而曰“宜服四逆辈”,即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临证可视病情的虚寒程度,轻者单纯脾胃虚寒宜理中汤(丸),重者由脾及肾,伴肾阳虚者,宜四逆汤。

【析疑】

本条为何只说“宜服四逆辈”,而不提出具体方药?概因肾阳生化脾土,中焦虚寒下利与下焦虚寒下利常常紧密相连。中焦下利严重到一定程度,由脾阳虚而发展到肾阳虚时,则会形成下焦下利。中焦虚寒下利可用理中汤(丸);若利久不愈,发展到下焦虚寒下利时,就必须用四逆汤来治疗。仲景在此概括指出“服四逆辈”,示人要根据病情的变化,选用温脾或脾肾双温的方药。后世医家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肾阳虚的下利,就是据此而来。

【医案选录】

曹生初病伤寒,六七日,腹满而吐,食不下,身温,手足热,自利,腹中痛,呕,恶心。医者谓之阳多,尚疑其手足热,恐热蓄于胃中吐呕,或见吐利而为霍乱,请予诊。其脉细而沉。质之曰:太阴证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鸡子黄大”。昼夜投五六枚。继以五积散,数日愈。(许叔微.许叔微论著三种·伤寒九十论·太阴证二十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