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少阳胆证

一、足少阳胆证

(一)小柴胡汤证

1.小柴胡汤证

【原文】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脇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小柴胡湯主之。(96)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薑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脇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温覆微汗愈;若欬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姜二兩。

【词解】

①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②胸胁苦满:苦,作动词用,即患者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③嘿嘿:嘿,同默。即表情沉默,不欲言语。

【释义】

本条主要论述少阳病轻证、偏于半表之小柴胡汤证的主症、或然症及治法方药。太阳病伤寒或中风,约过五六日之后,邪入少阳,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少阳位于半表半里,主枢机,邪气方盛,少阳被郁,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邪正交争,互有胜负,故寒时不热,热时不寒,寒热交替,休作有时,称之为往来寒热。往来寒热是少阳病主要热型,也是少阳病主症之一,它既不同于太阳病的发热恶寒同时并见,也不同于阳明病的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此种热型为少阳病所独有。胸胁为少阳经与肝经的循行部位,邪犯少阳,肝胆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肝胆气郁,疏泄失职,影响情志,故神情默默。胆火内郁,上扰心神,则心烦。胆邪犯脾,脾失健运,则不欲饮食。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喜呕。治当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畅达气机,运转枢机,邪去病解。

少阳居于半表半里,外连于表,内连于里,故其病变可波及表里内外,上中下三焦。加之邪正交争,互有胜负,病势不定,变化多端,故少阳为病,可见众多的或然症:如邪郁胸胁,未犯胃腑,则胸中烦而不呕;邪热灼伤气津则口渴;若木郁气滞,横逆犯脾,脾络不和则腹中痛;若少阳经气郁结较重则胁下痞硬;邪犯少阳,三焦不利,气化失职,水气内停,则心下悸、小便不利;若部分表邪未解,津液未伤则不渴,身有微热;寒饮犯肺,肺寒气逆则咳。以上七症均为少阳病的或然症,在少阳枢机不利的基础上产生,故仍当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治之。

【方解】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方中柴胡气质轻清,味苦微寒,升达疏透,宣散邪气;黄芩苦寒,气味较重,清泻邪热。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一则疏散半表之邪,一则清泻半里之热,即所谓和解半表半里。半夏、生姜性味辛温,调和脾胃,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扶正达邪,并使中土健旺,不受胆木克伐。诸药相辅相成,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枢转少阳,故为和解之主方。本方用去滓再煎之法,可使诸药气味醇和,更好地发挥和解作用。

或然症加减,体现了临证化裁,灵活用药:胸中烦而不呕,是邪热扰心,胃气尚和,故去甘壅之人参以免助邪,不呕故去半夏,加瓜蒌实以除热荡实,清心除烦;渴是木火内郁,邪热伤津,故去辛燥之半夏,加人参、天花粉以甘苦凉润、清热生津;腹中痛是土被木乘,脾络失和,故去苦寒之黄芩,加芍药以通脾络止腹痛;胁下痞硬,是邪气凝结较甚,去甘壅之大枣,加牡蛎以软坚散结;心下悸,小便不利,是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停,故去苦寒之黄芩,加茯苓以淡渗利水宁心;不渴,外有微热,是太阳表邪未除,故去壅补恋邪之人参,加桂枝以辛散表邪;咳者,为寒饮犯肺,肺寒气逆,故去甘温壅滞之人参、大枣与辛散耗气之生姜,加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降逆。

【医案选录】

吴某,男,30岁,1999年4月26日初诊。牙痛反复发作,加重2周。进食尤甚,得冷则减,遇热则痛,恶寒发热,口干口渴,心烦,便结,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体温38.2℃,左下齿第6磨牙牙龈周围红肿、外侧有脓点,左面额部肿大,压痛,微红赤。证属邪热郁结少阳,欲传阳明。治从和解少阳,兼清阳明防传变。处方:柴胡、生姜、生甘草各10g,黄芩12g,半夏8g,党参6g,大枣4枚,石膏45g(先煎)。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1剂,疼痛大减,体温下降,续服3剂,肿消而愈。(戴安海.小柴胡汤新用[J].新中医.2002,34(4):70.)

【原文】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脇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97)

【释义】

本条承接上条而来,两条相互发挥,本条着重阐述病邪直接侵犯少阳的病理机制及转属阳明之证治。分四段来理解。

自“血弱气尽”至“结于胁下”为第一段。《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血虚弱之人,营卫失和,卫气不固,腠理疏松,邪气乘虚直接侵入少阳,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胁下为少阳所主部位,邪结胁下,经气不利,故见胸胁苦满。

自“正邪分争”至“默默不欲饮食”为第二段。少阳居于半表半里,邪居此地,邪正斗争,互有胜负,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又因胆热内郁,疏泄不利,故神情默默;木不疏土,脾失健运,故不欲饮食。

自“脏腑相连”至“小柴胡汤主之”为第三段。“脏腑相连”指肝胆相连,脾胃相关,少阳受邪,脾胃多受影响。肝胆部位较高,脾胃部位在下,胆热内郁,疏泄失职,克犯脾土,以致脾络不和而出现腹痛,故云“邪高痛下”;胆热犯胃,胃气上逆则呕逆。可见,本病之根本为邪结少阳,治宜和解,方用小柴胡汤。

自“服柴胡汤已”至“以法治之”为第四段。病在少阳,服用小柴胡汤后一般能使邪气外解则病愈。若服后反见渴甚者,为邪气深入,化热化燥,转属阳明。从“属阳明”判断,当伴有阳明病的其他症状,治疗亦当从阳明论治,以清下二法为主。

【原文】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脇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脉沉緊者,與小柴胡湯。(266)

【释义】

本条论述太阳转入少阳的脉证与治法。“本太阳病不解”,非太阳病不解,是说邪由太阳转入少阳。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与第96条述症相同。所不同者,是“脉沉紧”,脉沉是相对太阳脉浮而言,表示病已去表而转入少阳。脉紧,虽非少阳主脉,然弦之甚者类似紧,表示邪结较甚。脉症合参,病在少阳无疑。正如徐灵胎《伤寒论类方》所云:“此为传经之邪也。以上皆少阳本证。未吐下,不经误治也。少阳已渐入里,故不浮而沉,紧则弦之甚者,亦少阳本脉。”病属少阳,当治以和解枢机,故与小柴胡汤。

【原文】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强,脇下滿,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99)

【释义】

本条为三阳证见,治从少阳的证治。身热恶风,颈项强,属太阳表证;胁下满,属半表半里之少阳证;手足温而渴属阳明里证。三阳证见,以小柴胡汤和解为治,可使枢机运转而表里上下宣通畅达,则三阳之邪均可得解。

【析疑】

本条亦有认为其属少阳兼太阳病未罢的证治。辨证要点在于“手足温而渴”,手足温为里热尚轻,渴是小柴胡汤的兼症。因太阳与阳明阳气较多,病则手足热;少阴与厥阴阳气虚少,病则手足寒。唯独少阳阳气较少,太阴阳虚不甚,介于两阳与两阴之间,所以少阳病与太阴病均有手足温。但参考原文第228条,阳明病热势不太盛者亦可见手足温,且渴为阳明病里热实证之特征,故当以三阳证见治从少阳以和解为主解释之更合适。

【原文】

傷寒,陽脉濇,陰脉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100)

【释义】

本条论述少阳兼里虚寒证,治用先补后和之法。“阳脉涩,阴脉弦”,是以脉象言病机。阳脉涩,“涩”示不足,说明阳气虚少;阴脉弦,“弦”示有余,说明阴寒较盛。《素问·痹论》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故“腹中急痛”,首先应考虑是中焦虚寒。当先与小建中汤温建中焦,祛寒止痛。同时寓有补土御木之法,扶正祛邪之义。若服汤后不差者,当从脉“弦”而辨,属少阳为病,木邪乘土,继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析疑】

本条之阳脉阴脉有不同认识,一说为浮沉取脉法,即浮取为阳脉,沉取为阴脉。一说为部位分阴阳,即以关为界,关前为阳脉,关后为阴脉。本条宜结合涩弦之强弱,阐述阴阳寒热以及少阳之病机。

【原文】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却復發熱汗出而解。(101)

【释义】

本条论述柴胡汤的使用原则及误下后服柴胡汤的机转。可分两段理解:自“伤寒中风”至“不必悉具”为第一段,论述了柴胡汤的使用原则。不论伤寒或是中风,只要见到能反映病传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这一少阳病基本病机的一部分主症,即可应用小柴胡汤,不必待诸症悉备,以免贻误病情。“一证”指第263、第96诸条中所述的主症之一,即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少阳主枢,为“游部”,病位涉及广泛,病症变化多端,故仲景在此提示,临证之时,宜抓主症,查证审因,“不必悉具”。

自“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至“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为第二段,论述误下后柴胡汤证仍在,复与柴胡汤战汗而解的机转。少阳病禁汗、吐、下三法,而用下法,当属误治。若下之后柴胡证仍在者,则为邪气未陷,仍可再用柴胡汤。证虽未变,但毕竟经过误下,正气受损,服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剧烈,则见全身战栗恶寒,及至正胜邪却,则恶寒自罢,而复发热汗出而解。此种病解的机转过程,后世称之为“战汗”。

【析疑】

关于“但见一证”的涵义,注家多有分歧。如以成无己为代表认为指或然症;以程郊倩为代表的认为指口苦、咽干、目眩三症之一;以恽铁憔为代表的认为指往来寒热一症;以钱天来、汪苓友为代表的认为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中,但见一证便是。临证时当细心体会,把握少阳病的实质和特色。

【原文】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細者,此爲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脉沉,亦在裏也,汗出爲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爲半在裏半在外也。脉雖沉緊,不得爲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词解】

①阳微结:因热结于里而大便秘结,叫作“阳结”,热结的程度轻,叫作“阳微结”。

②纯阴结:因脾肾阳虚、阴寒凝结所致的大便秘结,叫作“阴结”。没有兼夹证的阴结,叫作“纯阴结”。

【释义】

本条辨阳微结的脉证治法及与纯阴结的鉴别。可分三段理解:自“伤寒五六日”至“必有表,复有里也”为第一段,论阳微结的脉证。伤寒五六日,邪入少阳,阳郁不伸,产生“阳结”证候。阳气郁遏,不得宣发,郁蒸于上,则头汗出;邪未全入,尚有表证,故微恶寒;阳郁于里,不达四末,故见手足冷;热郁于里,胆气犯胃,气机郁滞,津液不下,故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阳气闭郁,邪气凝结,拘束脉道,故见脉细。此证既有微恶寒之表证,又有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的里证。表证未解,热结尚浅,故称“阳微结”。

自“脉沉亦在里也”至“故知非少阴也”为第二段,辨析阳微结与少阴纯阴结的区别。因阳微结有脉细、手足冷、微恶寒等症,类似少阴病纯阴结,故应加以鉴别。其一,少阴病属脏气虚衰的里虚寒证,一般少阴纯阴结外无表证。而阳微结则是“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故有如发热恶寒等表证。其二,少阴病阴寒内盛,若非阳亡欲脱、虚阳外越,则不得有汗。本条阳微结是阳热内郁,热邪上蒸,而见头汗出。在这种情况下,脉虽沉紧,不得认为是少阴病。何况脉沉紧亦可见于少阳病。

自“可与小柴胡汤”至“得屎而解”为第三段,论阳微结的治法。因本证半在里半在外,是阳邪微结,枢机不利。故宜小柴胡汤,输转枢机,宣通内外,既能透达在外之表邪,又能清解在里之郁热,尚可调和胃肠通便。

2.热入血室证

【原文】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脉遲身涼,胸脇下滿,如結胸狀,讝语者,此爲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143)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爲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144)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讝语,如見鬼狀者,此爲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145)

【词解】

①结胸:病证名,是痰饮(水)等有形之邪与邪热结于胸膈,以胸脘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②血室:指胞宫,即子宫。

③期门:肝之募穴,在乳中线上,乳头下二肋,当第6肋间隙取之。

④上二焦:指上焦与中焦。

【释义】

此3条讲了热入血室证的辨治。

第143条论热入血室证热随经陷的证治。妇人患太阳中风,在发热恶寒的同时,适逢行经,经过七八日,症由发热而转至热除身凉,脉由浮数而转至迟缓涩滞,脉症相参,似属邪衰病愈。但又出现胸胁下满与谵语诸症,则知此非热除邪衰病愈,而是表热乘经水下行,血室空虚之际而内陷,从而形成热入血室证。热随经陷,由表入里,内结血室,故热除身凉。血热相结,经脉瘀滞,血行不畅,故脉见迟滞。肝经环绕阴器,与血室相关甚密,血室之热,循经上扰,肝经不利,故胸胁下满。肝主语,热扰肝魂,肝魂迷乱,则发谵语。此证热在血室,实在肝经,语言错乱,法当急治,故刺期门,以泻肝热,此法简捷,使血室之热外有出路。

第144条论热入血室证血热互结的证治。妇人中风,当发热恶寒,若七八日后,发热恶寒变为发作有时的往来寒热,当为太阳转属少阳。若伴妇人经水适断,则为热入血室证无疑。因为血室与肝胆关系密切,热陷血室,血热互结,经血瘀滞,故经水适断。血室之热,循经上扰,胆气失和,枢机不利,故往来寒热。治当因势利导,主以小柴胡汤,枢转少阳,宣达血室之热。既为血结,若加牡丹皮、赤芍等凉血行瘀药,则效果更佳。

第145条论热入血室证热随经泄的处理方法。首先补述了谵语的特点,即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肝藏血,血属阴,昼日阳气主外,热势向外,故神识尚清;夜间阳气内迫,血热加重,故暮则谵语。热入血室证,胸胁下满者,可刺期门;往来寒热者,与小柴胡汤。若热虽入血室,而尚未与血相结,经水不断,血仍下行,则热随血泄,邪有出路,故可不治自愈。此与太阳病的“衄乃解”、蓄血证的“血自下,下者愈”道理相同。所以原文云“必自愈”。至于“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则是揭示此证谵语非阳明病的胃热扰心与膈热扰神之谵语,病本不在上中二焦,故不可用吐下之法攻伐胃气。

【析疑】

(1)注家对血室属何脏何腑主要有三种说法:肝脏说、冲脉说、子宫说。热入血室证在《伤寒论》中凡四见(第143条、第144条、第145条、第216条),由于第216条未冠“妇人”二字,有的注家以此为据,称男子亦有热入血室证,主张肝脏、冲脉说。然纵观全文不难发现,《伤寒论》热入血室证为外感病适逢妇人月经来潮而出现的变证。血室即子宫,为直接产生月经的器官,而肝脏、冲脉只是与月经有关而已。第216条虽未标明“妇人”,但也不能证明必包括男子。另外,《金匮要略》亦将相关内容放在“妇人杂病篇”可进一步佐证。

(2)此证之“谵语”,多责之于心,以热扰心神为释。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内经》云“肝主语”,说明语言与肝相关。此证热入血室,血室与肝关系甚密,又女子以肝为先天,所以此证谵语,当责之于肝,是肝魂迷乱,语言失主所致。与阳明热证,上扰心神,热盛神昏之谵语,在病因、病机、脏腑、证候及治疗诸方面均有所别。

【医案选录】

案1 许叔微案:一妇患伤寒,寒热,夜则谵语,目中见鬼,狂躁不宁。其夫访予询其治法。予曰:若经水适来适断,恐是热入血室也。越日亟告曰:已作结胸之状矣。予为诊之曰:若相委信,急行小柴胡汤等必愈。前医不识,涵养至此,遂成结胸证,药不可及也。无已,则有一法,刺期门穴,或庶几愈。如教而得愈。(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二)·伤寒九十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3.)

案2 孟某,女,52岁,1982年11月22日初诊。感冒头痛,咳嗽乏力,鼻塞流涕达50余日,且时伴夜间寒热,项背不舒,耳鸣腰痛,口干心烦,寐中多梦,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弦,重按较虚。查阅病例,历经十余诊,服药达40余剂,且解表、理气、疏肝、养血诸法遍施。久久思之,竟方无从出。遂又详问病史,患者云近两年经水紊乱,其中10月底至11月初前后间隔6日,又连续阴道流血两次,量多,色暗,夹有血块,随之寒热诸症加重。猛然悟出:此为热入血室。遂与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9g,党参9g,半夏9g,生姜5g,大枣4枚,当归10g,白芍10g。服3剂,寒热诸症即除,唯鼻流清涕,两目发胀。药已中的,原方续服6剂,延至两月之病,竟告痊愈。(姜建国.经方治验四则[J].黑龙江医药,1986,(1):12.)

3.小柴胡汤禁例

【原文】

得病六七日,脉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温。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脇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强,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穀者噦。(98)

【词解】

①下重:指大便时肛门有重坠感。

②哕:指呃逆。

【释义】

本条论述表病里虚误下后变证及中虚饮停证禁用小柴胡汤。可分两段理解:自“得病六七日”至“后必下重”为第一段,论述表病里虚误治致变证及中虚湿郁禁用小柴胡汤。得病六七日而见脉浮弱、恶寒,说明表证未解。但脉又见迟弱,提示里虚不足。三阴病中,手足温为太阴病所独有,可知本证乃脾阳素虚,感受风寒,表里同病,治宜温中解表,扶正祛邪。若医者不能详察病机,误以为实证,屡用攻下,诛伐太过,必致脾胃更虚,脾阳受损,寒湿内生。脾失健运,受纳无权,则不能食;土壅木郁,经气不利,则胁下满痛;寒湿内郁,脾色外现,则面目及身黄;脾失转输,水饮内停,则小便难;表证未解,邪郁经脉,故颈项强。应治以温中散寒、除湿退黄。若误将不能食、胁下满痛断为少阳病,而投以小柴胡汤,则致苦寒伤中,脾气虚弱更增,并中气下陷,而见泄利下重之症。

自“本渴饮水而呕者”至“食谷者哕”为第二段。论述脾虚失运、寒饮内停者禁用小柴胡汤。文中“本渴饮水而呕者”并非承上文,而是另指中虚停饮证。脾虚失运,寒饮内停,气不化津,津不上承,则渴;水饮停留,胃气上逆,则呕。此与小柴胡汤证中因木火内郁、邪热犯胃所致之渴、呕机制不同。故治宜温阳化气,健脾利水。若将本证误为小柴胡汤证,妄投小柴胡汤,必致胃气衰败,而见食谷者哕。

(二)黄芩汤证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原文】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黄芩湯;若嘔者,黄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172)

黄芩湯方

黄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黄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薑一兩半(一方三兩,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释义】

本条主要论述太阳与少阳合病下利或呕吐的证治。太阳所主之肤表发热,同时少阳的胆火又内郁,故称太少合病。虽云合病,但病机以少阳为重点。是少阳郁火,内迫阳明,下趋大肠,故而下利。此属热利,当见大便黏秽,腹痛后重,肛门灼热,发热口苦,烦渴尿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脉症。邪气内迫下趋,不宜柴胡之升提;胆火下注热利,只宜黄芩之内清,故治以黄芩汤清热坚阴止利。若兼呕吐,乃胃气上逆,再加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止呕。

【方解】

方中黄芩苦寒,清泻胆火,燥湿止利;芍药酸苦微寒,调血敛阴,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养血,调补正气。兼呕吐者,加半夏、生姜,降逆止呕。二方的服法均为“日再夜一服”,强调昼夜兼用,使药力持久。

【医案选录】

骆某,男,39岁。因饮食不节腹痛便泄,小便赤涩,心中烦热,排泄之便,热气灼肛,脉象沉滑,舌燥少津。余以协热下利治之,与加味黄芩汤。处方:黄芩10g,芍药15g,泽泻10g,滑石10g,枳壳10g。服3剂,小便清长,大便泄亦减轻,后以清热导滞之剂调理而愈。协热下利是热季常见之症状,重时常伴有呕吐。然在病情剧烈的情况下,与伤寒太阳病从症状上很难区别……然此证的鉴别不但在脉象上要分清虚实,而在大小便的颜色臭味上,应作其具体的分析,方不致为病情所蒙混。(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