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阳中风证

一、太阳中风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12)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原作“右”,現改。下同)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温,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温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词解】

①啬(sè)啬恶寒:啬啬,畏怯貌,形容畏缩怕冷之状。

②淅(xī)淅恶风:淅淅,风雨吹拂声。如冷水凉风侵入,阵阵恶风之状。

③翕(xī)翕发热:热势轻浅貌,如羽毛覆盖下之温和发热。

④㕮(fǔ)咀(jǔ):碎成小块。

⑤须臾:一会儿,很短的时间。

⑥啜(chuò):大口喝的意思。

(zhé):微汗潮润之状。《集韵·缉韵》:“汗出貌。”

⑧小促其间: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

⑨周时:一昼夜,即二十四小时。

⑩五辛:《本草纲目》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为五辛。

酪:指动物乳类及其制品。

【释义】

本条主要论述太阳中风证的病理与证治。太阳中风证的病理是阳浮而阴弱。阳浮,指卫阳浮盛;阴弱,指营阴不足。阳浮阴弱的症状表现是发热、汗出。发热是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汗出,乃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故曰:“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条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二者无本质差别,除程度有轻重之别外,恶风尚有阵阵怕冷的意思。本证因汗出,发热程度较伤寒证为轻,只是翕翕发热。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则见鼻鸣。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本条当与原文第1条、第2条合参。病机是阳浮而阴弱,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均是阳浮,而阴弱则是太阳中风证的特点,故太阳中风证又称太阳表虚证。

本条既有淅淅恶风又言及啬啬恶寒,提示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不可简单地只从恶风、恶寒上辨别,诚如喻嘉言所云:“后人相传谓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苟简率易,误人多矣。”

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故其治疗当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为法,方用桂枝汤。

【方解】

桂枝辛温,解肌祛风,以治卫强;芍药苦平,补益阴血,以治营弱。二者相伍,有调和营卫之功。生姜辛散,以助桂枝散邪;大枣甘温,以助芍药养阴。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成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剂,正如柯韵伯云:“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方后药物的煎服法与药后调护是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以仲景于桂枝汤方后论之甚详,历来为医家所重视,对临床具有普遍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药后啜粥:服用本方取汗,尤须注意啜热稀粥,助药力,益胃气,易酿汗。徐灵胎曰:“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内经》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肺主皮毛,汗所从出,啜粥充胃气,以达于肺也。”

(2)温覆微汗:温覆能助卫阳,利于出汗。且“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以免汗出过多损伤正气,或发汗太骤,驱邪不尽。

(3)获效停药:“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以免过汗伤正。

(4)未效守方:“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如辨证准确,药后无汗,证亦未发生变化,可以续服,甚至可以适当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半天时间服完三服;病重者,可以日夜连服,24小时内可服二三剂。这里的关键是“病证犹在”四字,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严密观察,即所谓“周时观之”。

(5)服药忌口:“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以防伤胃恋邪,影响疗效。

【医案选录】

李某,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略数,重按无力。处方:桂枝9g,白芍9g,生姜6g,炙甘草6g,大枣4枚,清半夏9g,1剂。复诊:热退,自觉头晕,不思食。处方:上方减清半夏,加麦芽9g,1剂而愈。(毛海云.程祖培先生临床经验简介[J].广东医学,1964,(5):21.)

【原文】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42)

【词解】

①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

【释义】

本条论太阳病辨证使用桂枝汤的原则。太阳病之治,有发汗解表和发汗解肌之别,必须辨析清楚。此时脉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本条的重点在于脉浮弱。浮,示阳浮、卫强,当发汗;弱,示阴弱、营弱,不宜峻汗。故凡太阳病,无论恶风恶寒,无论有汗无汗,无论是否汗下,只要外证未解,脉浮弱,即可选用桂枝汤。

【析疑】

“脉浮弱”是本条的辨证眼目,亦是临床桂枝汤证的常见脉象。第2条的脉“缓”,主要是与第3条伤寒证的脉阴阳俱紧之“紧”相对而言,而临床常见的太阳中风证的脉象就是脉浮弱。脉浮弱是指浮而无力,浮主表证,弱示正虚,非专指营弱,泛指正气不足。同样此之太阳病,亦属泛指,无论是有汗无汗,只要见脉浮弱者,即可用桂枝汤。本条的意义就在于开拓了临床辨用桂枝汤的思路。

【原文】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13)

太陽病,下之,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15)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24)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57)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爲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95)

【词解】

①其气上冲:患者自觉胸中有气上冲。

②方用前法:指用原文第12条下桂枝汤方后注的煎服法。

③风池:足少阳胆经穴名。在枕骨粗隆直下正中凹陷,与乳突连线之中点,两筋凹陷处。

④风府:督脉经穴名。在后项入发际一寸,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

⑤卫强:卫气受邪后的病理性亢进。指卫阳浮盛,阳浮之变词。

⑥救:此为解除、治疗之意。

⑦邪风:即风邪。

【释义】

以上5条从不同角度说明灵活运用桂枝汤辨治太阳病的方法。

第13条提示临床辨证施治必须掌握主症。发热恶风并见,是风寒袭于太阳肤表。头痛,乃病在太阳经络。尤其汗出,是太阳中风证具有特征辨证意义的典型症状。凡此诸症,足以反映其病机属于营卫不和(营弱卫强),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第15条论太阳病误下后,表邪尚未内陷,可用桂枝汤治疗。其气上冲与否是辨证表邪未解的眼目,太阳病治宜因势利导,发汗祛邪。若误用下法,易生变证。如果下后患者自觉有气从胸腹上冲,则是表邪未陷,正气仍能与邪相争,只是因正气受下药所挫,其向外之力勉强而急迫。因邪仍在表,故当用桂枝汤解表,方用前法。如果气不上冲,则是邪陷正伤,已无力抗邪,则不宜桂枝汤,当随证施治。

第24条论太阳中风重证,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可采用先针后药,针药并用的治疗方法。太阳中风证,服桂枝汤,是正确的治法,应微汗而解。今服第一次后,不仅症状未解,反而出现心烦,这就需要认真辨析。如果服药后,桂枝汤证仍在,只增心烦,而无其他热症,此说明并非传里之烦,而是表邪太甚,郁于经络,药不胜病之故,属太阳中风证较重者,是时可先刺风池、风府,以疏散经络之邪。经络疏通后,再服桂枝汤,就可使药力畅达,起到解肌祛邪的作用。

第57条论汗后余邪复发不可再行峻汗,宜用桂枝汤。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发汗后,若脉静身凉和,为表邪已解。若汗后半日许,又症见心烦,脉象浮数,此或因余邪未尽,病情复发;或因病证初愈,复感外邪,可更发汗。但已发峻汗,耗损正气,故不宜峻剂,宜用桂枝汤。提示病轻则治亦轻及处处固护正气的治疗学思想。

第95条以发热汗出,说明证属太阳中风证。其病机是营弱卫强。卫强,指风寒袭表,卫阳浮盛,即“阳浮者,热自发”。营弱,系卫阳失固,营不内守,即“阴弱者,汗自出”。本条营弱卫强应与第12条“阳浮阴弱”相互印证发明。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爲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53)

【释义】

本条论常自汗出的病理及治疗。病常自汗出,当然包括内伤自汗,其病机是营卫不和。荣卫化生于中焦,卫为阳,行于脉外;荣为阴,行于脉中,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当外邪侵入,首先是卫气得病,卫不能固护于外,营阴不守外泄,故病常自汗出。可知本条意在强调病常自汗出病理的主导方面在于卫气不和,即“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从“病常自汗出”到“复发其汗”,提示了自汗与发汗迥别,诚如徐灵胎云:“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

既然本证是营卫不和,首选方为桂枝汤,“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提示桂枝汤适应于营卫不和引起的多种疾病。

【医案选录】

骆某,男,50岁。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平素纳食少,乏力倦怠。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予桂枝汤5剂。5日后来诊,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嘱再服3剂,痊愈。(祝谌予.若干古方之今用[J].中级医刊,1979,(1):45.)

【原文】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54)

【词解】

①脏无他病:脏,泛指脏腑。脏无他病,即内脏无病。

②先其时:指在发热自汗出发作之前。

【释义】

本条论营卫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特殊情况的辨证论治。关键在“时”字,“时发热自汗出”,是发热汗出呈不定时的间歇发作,给诊治带来诸多困难。其辨证首要排除“脏无他病”,只有在“脏无他病”的情况下,“时发热自汗出”才属于卫气不和,自当用桂枝汤调和营卫。

“先其时发汗则愈”,又是对这种呈间歇性发作的特殊情况,所提出的特殊治疗方法。就是在发热汗出发作之先,服用桂枝汤,使其在邪气正在发作之际到达病所,调和营卫,助正祛邪。如果正在发作之际,或发作之后,待药物下咽,正邪相争暂时休止,营卫暂时处于协调状态,就错过其发挥药效的最佳时机。

本条的重点有二:①辨证关键是“脏无他病”。②治疗技巧是“先其时发汗”。

【医案选录】

林某,青年渔民,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未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后汗出甚多,自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均稍愈而复发。现脉浮缓,重按无力,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体倦,头晕,自觉肢末麻痹,唯饮食如常。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少,清晨未起床前,略止片刻。处方:桂枝梢9g,杭白芍9g,炙甘草3g,大枣7枚,生姜9g,水1碗煎。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1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第3日复诊: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g,服法如前,但不啜热粥。连服2剂,竟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7年未复发。(刘少轩.对桂枝汤治自汗的点滴体会[J].福建中医药,1964,(5):35.)

【原文】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爲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44)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爲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45)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56)

【释义】

以上3条说明表里同病时辨证使用桂枝汤的方法。

第44条论表里同病的一般治则当先表后里。从“外证未解,不可下也”的文义来分析,证当属表里同病,治当先治表,还是先治里?针对这个问题,仲景特指出“外证未解,不可下也”的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外证未解,若误用下法,易致邪气内陷,而引起变证。至于“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只是举例,桂枝汤只是作为解表剂的代表,具体用何方尚须辨证论治。

第45条论太阳病汗下后,表证仍在,治宜桂枝汤。太阳病,发汗不解,属汗不如法。而反下之,则属误治,极易正伤邪陷,变证丛生。如果虽经汗下,脉象仍浮,说明正气尚旺,虽经误治,表邪未陷,其脉仍浮,邪仍在表,只宜桂枝汤缓汗。本条旨在强调临证凭脉辨证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说明,既然已经汗下,正气必然受挫,脉虽浮而必弱,故不论有汗无汗,都宜桂枝汤,这一原则贯穿于全部《伤寒论》中。

第56条根据小便清否辨表里证治。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身热,既可见于太阳表寒,亦可见于阳明里热,必须认真辨识。辨证之眼目,在于小便清否。若患者小便黄赤短少,自是阳明实热之确据。燥实内结,腑气不通,“不大便”当属必然;阳明浊热上冲,故头痛身热。治当以承气汤类通腑泄热,腑气通,浊气降,里热清,则大便畅通,头痛发热可除。反之,若小便清长,则知内无燥热,病属表证,表气郁闭,肺气失于肃降,大肠传导失常,也会引起大便不通。病邪在表,治当发汗,故可用桂枝汤以解肌祛风,发散表邪,表邪除则里自和。

“若头痛者必衄”句,属于倒装文法,当是服桂枝汤后之反应。其为阳郁日久,不能一汗而解,郁遏之阳在辛温药鼓动下发散于外,则可能损伤阳络而致衄血,此与服麻黄汤后而衄解的机制大致相同。

(二)桂枝汤禁例

【原文】

桂枝本爲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16下)

【词解】

①桂枝:此指桂枝汤。

②解肌:肌,皮之里;营,卫之里。肌与营相应,提示桂枝汤有和营之功,以与麻黄汤相别。

③识(zhì):记住之意。方有执云:“识,记住,记其政事谓之识。”

【释义】

本条提示太阳伤寒证禁用桂枝汤。“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此为典型的太阳伤寒证,必须用发汗峻剂麻黄汤。若误用桂枝汤,则病重药轻,发汗不彻,变证百出,故仲景告诫“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原文】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19)

【词解】

①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

【释义】

第17条提示酒客湿热内蕴者禁用桂枝汤。平素嗜酒的人,多内蕴湿热,而桂枝汤又属辛甘温之剂,辛温助热,甘温助湿,故酒客湿热壅遏者,服用桂枝汤,易致胃气上逆,产生呕吐。“酒客”,是举例说明湿热患者,以“酒客不喜甘”,阐述禁用桂枝汤的机制。本条提示临床治病,既要重视方证相符,又要注意患者的嗜好和体质。

第19条提示热邪内蕴者禁用桂枝汤。本条以服桂枝汤后吐脓血为例,说明里热亢盛者误服辛温之剂,以温助热,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热伤血络等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