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沿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伤寒论》的沿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论》源于《伤寒杂病论》,其成书后,由于印刷、造纸术尚未发明,其流传受到极大限制,复因战争频仍,旋即散佚。后经王叔和将其中“伤寒”部分作了整理,形成《伤寒论》。此后,历经东晋、南北朝等朝代更替,该书亦仍未得到广泛流传,直至唐代孙思邈撰《千金翼方》时才将其内容揽入书中九、十两卷,成为当今所能见及的《伤寒论》最早版本;此外,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亦收录了较多《伤寒论》条文,内容达十卷之多,与当今所见《伤寒论》内容相近,习称唐旧本。宋代,国家设立校正医书局,经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搜罗校注,形成宋版本,由于是时印刷术已经发明,该书得以刻板刊行,为《伤寒论》理论流传奠定了坚实基础。惜宋版本已不可见,目前仅存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较好地保留了宋版本的原貌。该版本共有前后十卷,是当今学习、研究《伤寒论》的重要蓝本,只是目前的教材多是有所选择,舍弃了其中第一卷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第二卷伤寒例、辨痉湿暍病脉证,第七卷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八卷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吐可吐,第九卷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十卷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等内容。

金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是第一本为《伤寒论》全文作注的重要著作,较好地保留了《伤寒论》的内容,成为后世所称的“成注本”。成注本又有明嘉靖年间汪济川校刊本与宣统年间徐熔校刊本,两者内容基本相似。

《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经整理成为当今的《金匮要略》一书。

《伤寒论》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因为该书是第一本阐述辨证论治理论的专书,所以书名虽曰“伤寒”,实则抓住了中医辨治疾病最根本的规律,因而不仅对外感病,而且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奠基石样的作用,形成了临床以运用经方著称的经方学派。

《伤寒论》在医界广为流传后,历代医家更对其理论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合各自的理论认识及临床实践体会,形成了至为丰厚的研究积淀,在极大地丰富《伤寒论》原有理论的同时,不同领域的深入研究及不同学术流派特有的学术观点,都为《伤寒论》乃至整个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与进步注入了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