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说

概 说

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与足少阴肾、手少阴心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脑下项,夹脊抵腰,络肾属膀胱。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循臂至肩,下行络心,属小肠。膀胱主藏津液,化气行水。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故太阳病是六经病的初期阶段。外邪侵袭,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以致营卫不和,卫外失职,太阳经气不利,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此为太阳病之主要脉症。太阳病因病位在表,故又称表证。太阳表证因其体质强弱不同,感邪性质相异,而又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如腠理疏松之人,感受风寒邪气,以致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而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称为中风证。若腠理固密之人,感受风寒较重,以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而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称为伤寒证。若外感温热之邪,或素体阳盛,感受风寒之邪化热,可致营卫失和,津液受损,而见发热重、恶寒轻、口渴等,称为温病证。此外,太阳表证日久,不得汗解,邪气渐轻,正气渐复,以致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呈阵发性发作者,称为表郁轻证。

太阳病除上述本证外,还有兼证、变证。太阳病兼证一般是在太阳病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病理变化,以太阳中风证为例,可兼有经输不利的桂枝加葛根汤证、肺气上逆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阳虚不固的桂枝加附子汤证、胸阳不振的桂枝去芍药汤证及胸阳受损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气营两虚的桂枝新加汤证等。太阳病变证是因失治、误治,或因疾病的自然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病证,寒、热、虚、实皆可见到,这些病证已不具备太阳病的特征。变证不属于太阳病的范畴,而列于太阳病篇,提示外感疾病具有复杂多变的一面,同时强调对太阳表证要早期予以正确的治疗,以免发生传变。

太阳病的治疗以发汗解表为总的原则,中风证当祛风解肌,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伤寒证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而太阳病兼证则分别在主治方剂的基础上随证化裁。至于太阳病变证,则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的转归大致有三种:一是治疗得法,汗出表解而愈;二是太阳表邪不解,传入他经,既可传入阳明、少阳,又可直入三阴,其中以少阴为多见;三是因误治、失治或体质等因素,导致病情变化,而形成新的疾病,成为变证或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