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分类及传变

二、阳明病分类及传变

【原文】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179)

【词解】

①脾约:胃热肠燥,津液受损,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致大便秘结。【释义】

本条提出阳明病的成因和分类。阳明病以燥热实证为特征,本条从三阳发病及传变特点出发,提出三种成因:太阳阳明,是指阳明病由太阳传变而来。太阳表证误治或失治,以致病邪入里,胃热肠燥,约束脾土的转输功能,胃肠乏津而大便秘结,且腹无硬满疼痛之象,称为脾约证;正阳阳明,系外邪直犯阳明而发病。或胃阳素盛之人,或有宿食积滞,或感受外界阳热之邪,以致胃热炽盛,化燥成实,腑气不通,即提纲证所说的“胃家实”;少阳阳明,系病由少阳传变而来。少阳主相火,居半表半里之位,经发汗、利小便等法误治,劫夺津液,导致胃肠干燥,从而形成“大便难”之证。三者来路虽不同,但皆为津亏燥实,均有排便困难,故同属阳明实证,然里热燥实的程度不同,故分别治以润下、攻下、导下之法。

【析疑】

对于第179条的认识主要有两种。

(1)成因说(或来路说)。认为凡从太阳转属而来的谓之太阳阳明,从少阳转属而来的谓之少阳阳明,阳明本身自发的谓之正阳阳明。但本条是互文见义写法,意即无论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所成之证候,均有“脾约”“胃家实”“大便难”之可能,所以不得固定来路而限制病证。下文第181条之阳明病源于太阳病汗、下之后,其证有“不更衣”“内实”“大便难”之不同,即是明证。

(2)分类说。认为本条是论述阳明病的证型分类,主要依据有二:①证型名称与六经分类理论的一致性,即《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就证候而言,同是不大便;就病机而言,同具燥、结、实。然而胃家阳热之多少,却有明显差别。阳热最盛者,称正阳阳明;阳热次之,称太阳阳明;阳热最少,称少阳阳明。②证型名称与六经提纲意义的一致性。正阳阳明之“正”字,有正式、正规和基本的含义,三种阳明证型中,只有“胃家实”证型燥热结实俱重,尤能体现“两阳合明”的阳明特征,是阳明病中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证型,故将正阳阳明胃家实列为阳明提纲证,充分体现了提纲挈领的意义,这也是阳明病篇先分类后提纲的根本原因所在。

【原文】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内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181)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185)

傷寒轉繫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88)

傷寒脉浮而緩,手足自温者,是爲繫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爲陽明病也。(187)

【词解】

①不更衣:不解大便的婉辞。

②彻:透也。

③汗出濈(jí)濈然:濈,水外流貌。汗出濈濈然,形容汗出连绵不断的样子。

④系在太阴:系,关涉、联系。即病与太阴相关。

【释义】

第181条论述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的机制。发汗本为太阳病正治之法,若汗不得法或汗出太过,或误用泻下、利小便等法,均可致津液损伤,胃肠干燥,燥热内结,而成阳明病,出现“不更衣”(脾约证)、“内实”(胃家实)及“大便难”三种证候。第179条言脾约证、胃家实、大便难分别来自太阳、阳明、少阳之误治,而本条则言太阳病误治可形成不更衣、内实、大便难三种阳明病证候。两条互文见义,当参合印证。

第185条再论太阳转属阳明的机制及证候特征。太阳转属阳明的原因有二:一是太阳病初起,虽用汗法,但汗不如法,汗出不彻,邪气不除,入里化热而转属阳明。二是太阳伤寒表证发热无汗,如患者胃阳素盛或素蕴内热,虽未经误治,表邪亦可化热而转属阳明。呕不能食,提示胃阳偏旺,胃热气逆;若由无汗转为汗出连绵不断,则提示表邪已全部化热入里。汗出濈濈然,是病已转属阳明的明证。

第188条论伤寒转属阳明的辨证要点。本条只提“濈然微汗出”一症,其汗出虽微,却连绵不断,这是阳明里热炽盛的重要标志,是辨证的关键。

第187条论述太阴病转属阳明的证候特征。阳明病的来路除三阳外,还可由三阴病转化而来。本条旨在说明太阴病与阳明病相互转化的关系。伤寒脉浮,是外感;脉缓,示湿盛;手足自温,示阳虚不甚。太阴主湿,且于三阴病中阳虚最轻,脉浮而缓且手足自温,提示外感而病涉太阴。此时病情可有两种转归:一是太阴病脾阳来复,病邪可由湿化燥,由寒化热,表现为大便由溏转硬,由下利转秘结,病证由虚转实,由阴出阳,演变为阳明病,此即“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谓;另一种转归是太阴寒湿郁滞,则有发黄的可能,若小便通利,湿邪得以下泄,则不能发黄,说明湿邪蕴结是发黄的重要原因。